小人一怒······ 读者在线 |阿里社区…… – 阿里社区

小人一怒······ 读者在线 |阿里社区……

  小人一怒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清朝人那滑稽的又粗又长的辫子,尽管看着让人心里不爽,然而,也不是不可以接受的。毕竟历经大清王朝近三百年的统治,那根很有些 历史意义的长辫子,早已经因为成了中国人的传统的一部分而根深蒂周了,以至于辛亥革命以后要剃辫子时竟然还有很多遗老遗少如丧考妣。

  

  很多人只知道,让汉人留这样的辫子是清人关统治中原时强制推行的一项措施,其目的无非是要让原先大明的子民们接受已经改朝换代、天下已由大清统治的现实。然而,大多数人可能不知道的事实是,这一切更主要的是因为一个小人的一时之怒。

  

  这个小人就是明末的一个进士,名叫孙之獬。

  

  孙之獬这个人物也算饱读诗书、知书识礼、满腹经纶了,曾经做了22年大明臣子。然而,清兵一入关,他立即就做了新朝的臣子,并且是当时清政府中一个非常积极的汉人知识分子。

  

  早在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之后,就意识到“剃头”是祖宗传下来的成法,所以,每攻占一个地方,他都要当地人以剃头作为归顺的标志。因此,在清兵人关一年后,即颁发了第一次剃发的命令,作为一名积极的、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孙当即剃掉了自己的头发,以充分表明自己大清顺民的身份。

  

  然而,这一命令遭到了汉人(包括那些已经投降了大清的汉人)从上到下的一致抵制,命令颁发之后,引起了普遍的反抗运动和流血事件,导致局势动荡。因此,20天以后,清王朝作了让步,不得不废除了这一法令,下了一个告示:“天下臣民照旧束缚,各从自便。”并且允许汉人大臣束发戴进贤冠,穿汉人的长袖大服上朝。按照清朝的规矩,满朝的文武大臣按照满汉分列的原则各站一边。但这下,这个孙之獬却麻烦了。满族大臣认为他再怎么摆弄扎个辫子也是汉人,不准他站到自己的队伍中:而汉人大臣觉得他满人打扮,站在自己这一列也是不合时宜、不伦不类,也不准他站在自己这一边。孙之獬羞愧难当,一怒之下,回家就给皇帝写了一份奏折,奏折上说:“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都应该以新朝建立而更新,唯独衣冠束发之制,仍从汉人之制,此乃陛下从中国,而非中国从陛下。”

  

  或许后面一句话触动了清朝皇帝的神经,于是立即批准了孙的奏章,为了显示大清的国威,颁布了第二次剃发的命令。这一次,由于天下已定,清政府可是动真的了,规定凡是不遵从的一律杀无赦。清兵在街道路口强行为过往的行人剃发。而那些地方的官员为了表忠心,更是把期限缩短到一天之内。而且规定不仅要剃头,还要剃成标准的样式——金钱鼠尾头(即把头发剃得只剩下脑袋后面一个铜钱大小的一片头发,然后编成辫子)。

  

  对于汉人来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损伤(这也是他们坚决一致地反对第一次剃发令的原因)。然而,在大清的天下要想生存就得剃发,表示自己是大清的“顺民”,要不然就得掉脑袋,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这一剃发令在执行过程中遭到了很多汉人的坚决抵抗和反对,也使许多原本已经归顺大清的普通老百姓又重新站到了清人的对立面。原本已经平静的地方重又陷入生灵涂炭、战火纷飞的境地。其中最悲壮的应该算是“江阴三日”了。据有关文献记载,江阴人为了反抗清人的剃发令,与清朝军队血战81天,共击毙清兵数万人,江阴人也有数万人战死。而城破以后,杀红了眼的清军已经毫无人性可言,屠城三日,几乎杀尽了江阴城里的人。

  

  这就是小人一怒所带来的后果,而类似这样的事,在中国历史上还有很多、很多…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