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偶标准就是世界观······ 读者在线 |阿里社区…… – 阿里社区

择偶标准就是世界观······ 读者在线 |阿里社区……

  每个人的经历当中,一定会折射出很多样的社会问题来,每个人都会的。其实择偶标准就是一个 生活态度,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当它呈现出某种态度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社会问题。

  

  “西装男”坐在椅子上,面对眼前的小型摄像机,他自称年龄30岁,硕士学历,基金管理公司的董事经理,月收入10万以上。面试官在简短地询问过他的报名方式和基本资料以后,纠结起了“房子”和“车子”的问题。

  

  “有房有车是吧?”

  

  “有房,车是公司给配的车。”

  

  “房子大概多大?”

  

  “房子不大啊,70平不到,我就买了个小的,在中海凯旋门。”

  

  “喔,那是高档地段……”

  

  “还好吧,在城里买别墅真的没有意思,所以我准备在南京和扬州之间,再购置两套别墅吧。”

  

  “西装男”应对如流,他侃侃而谈自己的择偶观:知书达理,温柔贤惠,关键是要年龄小。

  

  最后,“西装男”签署了一份保证书,对着摄像机保证自己所说的内容都是真实的,并愿意将视频发布到官方网站的配套节目中。这是4月17日下午,江苏卫视13楼《非诚勿扰》的面试现场,面试官是节目主编李政。

  

  “西装男”向记者解释,之所以上《非诚勿扰》相亲,原因在于:“毕竟现实里相亲是一对一,而上了节目则可以一对多,同一时间接触的信息量是不一样的。”离开会议室以后,他径直走向了楼下路边的自行车棚,骑着一辆破旧的老式自行车离开了……

  

  高个子的话要代表高个子的痛苦

  

  这是真的吗?选手真是海选产生的吗?他们是托儿吗?这是观众最大的疑问。

  

  “他们又不是专业演员,怎么能演得好呢?他就是这种个性的人,才能表达出这样的东西,刻意是做不到的。”《非诚勿扰》的制片人王刚对这种质疑已经回应了太多次,他一再强调:“我们上场前会对每个嘉宾都说:你千万不要想去做别人,你做不好的。”

  

  截至4月初,《非诚勿扰》官网上的报名人数已经超过6万,加上世纪佳缘、百合网等交友网站和短信平台、幸福热线的报名选手,总报名人数接近10万。有人打电话想参加《非诚勿扰》,编导的回答是:“排队可能会排到2015年。”

  

  “我们选择嘉宾的标准,是他们能代表一类人——性格、外形、学历或者背景能代表一类人。”在王刚看来,“选手代表”的关键是要限制数量,“我们就希望每个人差距越大越好,必须要让每个人都能代表不同的阶层。高个子说出来的话,能代表一大群高个子的痛苦;胖女孩说的话,能代表一大群胖女孩的择偶标准。”

  

  接下来,就是这些“代表”们展示观点碰撞的时候了。王刚觉得,1比24的极度不平衡、亮灯和灭灯的即时表达以及男女反转的交锋,这些规则已经涵盖了所有戏剧冲突。

  

  我们只提供约会前的准备

  

  主持人孟非声称自己不愿意事前和嘉宾、选手们接触。“我不要这种默契,我更愿意呈现出一种真实。如果有人说不出来话,我觉得挺真实的。你觉得一定要呈现出来天衣无缝、对答如流,那是话剧。”

  

  现场的另一位灵魂人物是乐嘉,他也不愿意跟嘉宾、选手们提前见面,“我担心见面熟了之后,在台上会下不了手”。如果孟非是冷却剂,那乐嘉似乎就是催化剂。

  

  《非诚勿扰》现在已经不缺话题了,“富二代”刘云超、“宝马女”马诺、“奶嘴男”沈勇、“中性女”谢佳、“博士女”许贺、“精品男”封峰……每一个都是最热的话题红人,《非诚勿扰》也因此有着极强的娱乐性。

  

  从形式上讲,王刚觉得《非诚勿扰》更像真人秀。“有人描述我们的节目,说更像是约会的准备。我们其实只提供了第一次见面到第一次约会之前的那一段。”而从内容上讲,王刚认为是社会话题的集成。“婚恋这个切口几乎可以涵盖我们社会上所有的热点话题,子女问题、教育问题、男女情感背叛问题、金钱观、价值观,几乎所有的都是可以触及的。它的价值比提供一个谈恋爱的场所要大得多。”

  

  80后的规律找不出来

  

  孟非承认自己对这些嘉宾的用词经常感到疑惑:“她们有时候说的一些词儿,我听不懂,有的听过,我也不懂什么意思。”

  

  “这就是两代人之间的沟通。主持人跟他们之间年龄、性格方面的反差,会形成一些话题。”孟非听说,很多年纪大的观众也在关注这档节目;“为什么?因为他们想通过这档节目中呈现的东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孩子。这些80后的孩子在家里面不太愿意沟通的,而在这个舞台上,他们最愿意表达自己。”

  

  而这些舞台上表达出来的观点,时常又有观众表示不可理解。“你以为这些人上台真是来找配偶的吗?”乐嘉怕人误解他这句话,又解释道,“参加这个节目的人都偏年轻,80后、90后对这种一上来就定终身的事,基本上没有这根弦。在节目中,只有一个英国人问了一句:‘如果我把这个女孩选走了,是不是我就一定要跟她结婚?’其他选手都是觉得:体验一下,交个朋友,能谈就谈,谈不成就算了。”

  

  尽管自己的产品受众主要是80后,王刚还是搞不懂80后。他曾特意去找80后聊天,想了解他们,但最后还是失败了:“我曾经试图找过规律,但我后来发现,其实找不出来。他们每个人都不一样,他们每个人脑子里想的东西都不一样。”

  

  “有的人觉得5000块钱就很多了,够了,有的人觉得5000块太少了,简直不能生活。有的人觉得男孩子千万不要帅的,有的人就喜欢帅哥。”唯一可以让王刚下断言的是:“她们不怕表达与别人不同的观点。”做节目之初,节目组就担心中国人的表现力不行,“但事实证明,80后这一代人的表现力你完全不用担心。”

  

  孟非也不敢说这个节目让自己了解80后,“我个人的圈子里接触这个年龄段的人,不是太多。办公室里好多同事都是80后的,但那毕竟是同事,都是工作关系,不太涉及到这样的话题。这对我来说仅仅就是一个工作而已,只是看到一定程度的展现吧。”这个节目让孟非最大的收获就是“挺好玩的”,“起码我不用天天在新闻里面,一个人对着黑洞洞的镜头说话。有那么多人,挺热闹的。”

  

  而80后的马伊咪——在《非诚勿扰》台上待得最久的选手,对自己的走红则一点都没有不适应:“也就是现在,你们每天好多人采访。一点都不烦,挺有意思的。”

You may also like...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