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社区|二十五史名句欣赏【3】…… – 阿里社区

阿里社区|二十五史名句欣赏【3】……

二十五史名句欣赏【3】

【1、】 一夫躬稼,则余食委室;匹妇务织,则兼衣被体。

【注释】《宋书·孔琳之传》。

【解析】只有进行耕织,才能丰衣足食。而一夫不耕,则路有饥者;一妇不织,则路有冻尸。这说明农业是社会的根本。

【2、】 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矣。

【注释】《汉书·宣帝纪》。

【解析】刑狱之事,关系着黎民的性命。它是用来打击邪恶残暴势力的武器,同时也是保障百姓正常生活的坚强后盾。掌管刑狱的人,如果在执行法令时,能使因罪受罚的人没有怨恨情绪,使被判死刑的人死而无恨,那就是难得的好官了。此语出自汉宣帝元康二年的诏书之中,体现了他对于刑狱法律作为国家机器的认识,阐明了自己的法律思想。

【3、】 观过知仁,斯亦可矣。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三十八》。

【解析】郎基性情清俭,无所营求。他曾经告诉别人:“任官的地方,木枕也不用作,更何况比这重的东西。”他只是喜欢写书。潘子义曾给他写信说:“为官写书,也是风流的罪过。”郎基回信答道:“从这个过错中知道我的仁德,这也可以了。”此言体现了郎基的清官风范。

【4、】 古之选贤,傅纳以言,明试以功,故官无废事,下无逸民,教化流行,风雨和时,自谷用成,众庶乐业,咸以康宁。

【注释】《汉书·成帝纪》。

【解析】古代君王选拔贤能之士,先要听他的政见主张,然后再看他推行这些主张所取得的成绩。故官无废事,民无失所,德教流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乐业,天下太平。汉成帝年间,连年水旱瘟疫,百姓困顿,帝王之道日衰。

他在感慨之余不禁反省自己的得失。他认为政绩不佳的原因是自己和臣下不能够任贤使能。因而在诏书中提出古人的选贤举措,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以图大业。

【5、】 历观古今,不义而求非望者,徒丧其保家之道,而伏刀锯之诛。

【注释】《魏书·太祖纪》。义:道义。非望:非分之希望。徒:白白地。保家之道:保卫国家的方法。刀锯:泛指刑法。诛:杀。

【解析】为人君者,当以仁义之道来治理天下。刘邦能够统一天下,在于他能够实行仁政。秦二世而亡,则是因为残暴不仁。周之代商,唐之代隋无不同出一理。因此,不实行仁义之道却想获得非分的希望,只能是幻想。

【6、】 若遭遇英雄主,要取万户侯,当厚相报。

【注释】《宋书·列传第五》。

【解析】这是南朝王镇恶少年时之壮语。王镇恶,北海郡人,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认为不吉,而其祖父奇之,说:“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儿亦将振兴吾门矣。”于是改名为镇恶。13岁时,前秦败亡,关中骚乱,流亡于崤、渑之间。曾寄食于渑池人李方家,李方善待之,这句就是镇恶对李方说的话。

【7、】 丈夫当删《诗》《书》,制礼乐,何至因循寄人篱下。

【注释】《南齐书·张融传》。

【解析】这是南朝齐张融《(门律)自序》中的话,认为文章著述不应因袭别人,而应有所创新,从旧有的事物中发掘出新的内涵,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目的。同时他还认为,文章著述没有固定的文体去遵循,但又离不开具体的文体去承载文章,体现了他辩证的思想。后来人们把“寄人篱下”转喻为依附别人生活,而不能独立自主。

【8、】 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

【注释】《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解析】这句话谈古人的名节观。君子为正义而殉难,视死如归,活着受侮辱,不如赴死更光荣。古人把名节看得重于生命。这种认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造就了中国古代许多仁人志士。

【9、】 世之质文,随教而变。

【注释】《三国志·明帝纪第三》。质:朴实。文:有文采。

【解析】这是明帝曹睿继位后,看到国家兵荒马乱、经学废弛而下的诏书。

他说:天下的文风或朴实或华美是随着教化的变化而变化的,言外之意是治理国家必须要控制人民的思想,用礼教、风俗来约束人们,所以儒教成为封建社会统治人民的工具。

【10、】 击蛇之法,当须破头,头破则尾岂能复动。

【注释】《魏书·崔浩列传》。

【解析】做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在战争中,一定要善于找到敌人的要害所在。“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只有抓住要害,才能给敌以致命的打击。

【11、】 从善如顺流,去恶如探汤。

【注释】《晋书·列传第五十七·凉武昭王李玄盛》。听从善意的劝谏顺畅如水流过,疾恶如仇、态度严厉如水沸腾。

【解析】李玄盛出兵攻打蒙逊,手令诫其诸子:说话要谨慎,不可轻易表现喜怒之情,不要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要广开言路,遇事多方咨询,合理采纳众人意见。这句话与其说是两个比喻,不如说是用了通感手法,愉快接受通水流欢畅,态度严厉通沸水高温。

【12、】 身处朱门,而情游江海,形入紫闼,而意在青云。

【注释】《南史·列传第三十一》。

【解析】衡阳王“飘飘有凌云气,其风情素韵,弥足可怀”。(张融语)他游孔珪的园林时说了上面的话,表明他虽生于宫廷,却喜爱自然风光,朱门紫闼束缚的只是他的形体,而他的精神已游于江海青云之间。这体现了他超然物外,追求老庄享任自然的思想。

【13、】 为善者天报以福,为非者天报以殃。

【注释】《汉书·吴王濞传》。

【解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一直是善良人们的一种愿望。吴王刘濞组织诸侯王发动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出兵平叛,仅一个月就瓦解了叛军。参与叛乱的七国诸侯也都死于非命。景帝为证明叛乱的不合理性,就下诏说“为非老天报以殃”,不得好死。当然其中包含了景帝为自己政权的合理性辩护的成分。

【14、】 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

【注释】《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第九》。但:只。

【解析】曹操的大将夏侯渊打了几个胜仗后,太祖经常劝诫他:作将领也有怯懦的时候,不可以只依仗勇猛。但将士应当以勇猛为本,并要有计谋,有勇无谋,就是一个普通人也能抵挡。只有智勇双全才可谓真正的将军。曹操劝诫夏侯渊戒骄戒躁,并希望他在英勇的基础上注重作战的谋略。

【15、】 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

【注释】《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这四句诗与《逸周书·周祝篇》文近似。

木实:果实。披:劈裂。心:本干。

【解析】范雎谏诫秦昭王不要过分扩大诸侯都邑,不要对臣子过分尊崇。

疆土的扩大会使诸侯产生野心,对臣子过分尊崇会助长臣子骄奢之气。这就如同树木上的果实太多会压折树枝,压断树枝会伤害树的主干;扩大诸侯都邑,会危害国家安全,过分尊崇臣子会使君主卑微一样。助长诸侯、臣子跋扈专制之风,最终会危及国家的统治。

【16、】 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

【注释】《史记,殷本纪》。君国:作国家的君主。子民:以民为子,爱护百姓。君、子都是名词当做动词用。王官:在朝廷做官。

【解析】古代圣贤,对于如何治理国家特别关注。这是伊尹对商汤说的两句话,意思是:作为国家的君主,治理国家要爱护百姓,视民如子,这样为善的人就会来朝廷做官了。它特别强调当政者的垂范作用。

【17、】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注释】《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此语出自《韩非子·说难》一文。事情因保密而成功,因泄漏真情而失败。

【解析】《韩非子·说难》一文论述了向君主进谏的困难,详尽地分析进谏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进谏方法。他在分析招致“身危”时指出进谏者要保守秘密,不可说破君主秘藏着的心事,否则就会有杀身之祸。这是他根据自己亲身体会写成的一篇向君主进谏的经验总结。

【18、】 毋为权首,反受其咎。

【注释】《史记·吴王濞列传》。毋:勿。权首:主谋或首先起事的人。咎:灾祸,灾殃。

【解析】司马迁对晁错尽忠受祸深表同情和愤慨,但他从晁错之死中获得的只是“不要做主谋,否则会受到惩罚”的结论。他没看到汉景帝听信袁盎谗言,采取舍车(舍晁错)保帅(保自己)的错误态度才是晁错遭祸的真正原因,景帝才是晁错之死的罪魁祸首。

【19、】 耀德不观兵。

【注释】《史记,周本纪》。耀:同耀,明。明德,崇尚道化。观:示。观兵:检阅军队(意在炫耀武力)。耀德不观兵:即显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

【解析】这是周初祭公谋父谏周穆王伐犬戎时说的一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道义,即以道德服人而不以武力服人。兵力要平时聚敛而在适当时候动用,这样才能显示出威力,炫耀就会滥用,滥用便会失去威慑作用。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20、】 文以会友,友由知己;诗以明言,言以通理。

【注释】《魏书·宗钦列传》。

【解析】文章可用来结交朋友,通过朋友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己,进一步认识自己。诗歌是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和言语的,而言语又可以使人通晓事理。

【21、】 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

【注释】《史记·李斯列传》。格虏:桀骜不驯的奴婢。

【解析】秦二世胡亥篡位之后,李斯权力日益削弱,为赵高所制。他不思悔改仍竭力揣摩二世心意,为秦二世的昏庸无道、暴虐无度找理论依据,以求得宽容。此语出自李新的《上督责书》。“慈祥的母亲会养败家的儿子,而严厉的家主却没有桀骜不驯的奴婢”,旨在鼓励秦二世以残暴刑罚、苛酷法令控驭百官,鱼肉人民。

【2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注释】《史记·陈涉世家》。安:哪里。鸿鹄(hu):鸿,大雁。鹄,天鹅。

【解析】秦朝末年的统治苛酷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陈涉、吴广领导的起义队伍规模最大,影响最广。陈涉崛起于垄亩之间,他向同伴发出如果有一天富贵了,不要彼此忘记的感叹时,遭到众人的讥笑。于是陈涉喟叹燕子、麻雀怎么能了解大雁、天鹅的志向呢?

【23、】 文德武功,因时而并用。

【注释】《隋书·列传第三十二》。

【解析】虞世基在《讲武赋》中提到:文德与武功,应随着时世的变化而并用。如三国时代,群雄纷争,此时以武功为主,以文德为辅,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到了比较稳定的时代,则就以文德为主,武功为辅。时代的变迁要求文武各有侧重,但无论何时,必须文韬与武略必备才能取胜。

【24、】 众少成多,积小致钜。

【注释】《汉书·董仲舒传》。

【解析】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狐白之裘,绝非一腋。这就是积少成多、累微起高的道理。董仲舒在对汉武帝的册诏中,以此阐明了事物发展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道理。从而说服武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25、】 古有逆取顺守,大吴困于小越,弱燕能破强齐。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十六》。

【解析】平定颍州后,齐世宗让大臣们试着讨论王思政被擒的原因。杜弼说:“王思政不考察逆顺的道理,识别不出大小的情形,而且不考虑强弱的形势,有了这三个弊端,就应被俘获。”世宗说:“古代有逆取顺守的道理,强大的吴国被小小的越国围困,而弱小的燕国能攻破强大的齐国。”

【26、】 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

【注释】《后汉书·赵典传》。

【解析】大丈夫应当像雄鹰一样翱翔于天空,怎么能像雌鸭一样趴在地上不动。赵温在任京北郡丞时,时常感到自己抱才而困,不被重用,就感叹地说“大丈夫当雄飞,安能雌伏”,然后罢官而去。后来,赵温在一次饥荒中,赈济了数万饥民,得到了广泛的拥护。汉献帝迁都后,一再提拔赵温,官至司徒,录尚书事。从中可见赵温的远大志向与宏伟气魄。

【27、】 违乎天者,鬼神不能使其成;会乎人者,圣哲不能令其毁。

【注释】《宋书·沈攸之传》。

【解析】(如果做事)违背天意,即使鬼神也不能使他成功;(如果做事)合乎人心,即使圣哲之人也不能使他失败。这里着重说明顺应时势、合乎民心的重要作用,这是成功的基础。并以刘濞等“七王之乱”被平定的事例来从反面加以说明,即使当世雄杰,旷世奇才,如果违背时势而动,必然会遭到失败。

【28、】 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注释】《史记·苏秦列传》。患:祸患。至:来到。忧之:为祸患担心、忧愁。无及:没有办法可以补救。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事都应提前做好打算,如果等到患祸来了才醒悟,那就一切都晚了。防微杜渐确是我们防止所犯错误造成更大危害的好办法,只有把一切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避免后果不堪设想的失败。战国时的楚、秦两国势均力敌,楚国的强大就意味着秦国的衰弱,苏秦去游说楚成王,告诫楚成王凡事要提早打算,把祸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如果等到秦国打上门来再去忧愁,恐怕就来不及了。苏秦劝说楚国加入六国“合纵”之盟约,以此来钳制秦国的扩张。苏秦的游说找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他确实看到了问题的实质。

这句话与我们后来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相近之处。

【29、】 百姓足则君有余,未有民富而国贫者也。

【注释】《魏书·太宗纪》。足:富足。

【解析】民乃国之本,本固则邦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则国家经济也将得到发展。北魏神瑞二年,霜旱灾异不断,百姓衣食无着,不能自保者甚多。因此,太宗明元皇帝拓跋嗣下诏开仓赈灾。此语实际是体现君主体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之意。

【30、】 上明下直,谗慝不行也。

【注释】《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慝(te):奸邪。

【解析】孟达对刘封说:“皇上贤明臣子刚正不阿,奸诈小人就会走投无路。”所以,作为君子,要明辨是非、豁达大度,臣子要忠言直谏,这样奸佞之人自然无容身之所。君臣配合得恰到好处,小人则亡。

【31、】 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

【注释】《史记·匈奴列传》。如果想要弘扬圣王之德,统一天下,唯在选择任用将相啊。

【解析】司马迁在这里大声疾呼,安邦定国,最重要的是要选贤用能!自古以来,得人者得天下。周文王因为有了姜太公,所以能败商纣而兴八百年周室;刘邦因为有张良、韩信等相、帅的辅佐,所以创汉朝四百年江山;刘备也是因为有诸葛亮和关羽等的辅佐,才得以三分天下有其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真可谓不胜枚举。帝王的建功立业说到底不能仅凭个人的智慧,而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够选贤任能。司马迁在此处提出这个问题是针对汉室当时任人唯亲的政治现实提出来的,意在警醒统治者,注意选贤任能,以促进国家的发展。

【32、】 褒赏必于有功,刑罚审于有罪。

【注释】《魏书·高宗纪》。审:明白,清楚,引申为确实。

【解析】赏功罚过,自古已然。但执法者首先应明确统一的赏罚原则:有功者赏,有罪者罚;赏有主次,罚有轻重。切不可学商之纣王,否则只会法而无法,人心叛离。

【33、】 驰名于州郡,而息誉于京邑。

【注释】《晋书·列传第二十二·华谭》。在州郡为官名声很好,而在京邑为官则不够出色。

【解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各有所能,而又右所不能。袁甫自称可做县令,中领军何勖问他为什么不为台阁职,他举黄霸为例说明能做好地方官的人未必能做好京官,人的各种能力并不平衡。许多道理是存在于一定范围之内的,超出这个范围就不再成立,甚至成为谬误。

【34、】 沉静自居,必不招物议。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六》。

【解析】武成帝高湛向元海咨询自安之策。元海请求考虑一晚上。他整夜不眠,绕着床慢慢踱步,天还没亮,武成帝问他想得怎么样,他说夜间得到三个计策。中策为:向孝昭帝上表,说自己威权太盛,恐怕遭到众人的议论,请求做青、齐二州的刺史。这样安静地居于一隅,一定不会招到别人的议论。这个计策吸取了老庄思想的精华,全身远祸,以静制动。

【35、】 在上则引其类,在下则推其类。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与小人都有自己的同伴。但君子绝不结党营私,他们发达时就寻找同类的贤能之人共图大业,潦倒时就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勉励,共同上进。刘向认为,贤德之人,戮力上国,毫无邪心,故不结朋党,讲团结但不勾结;而小人恰恰相反。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道理。

【36、】 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

【注释】《晋书·列传第三十二·刘琨》。枭(xia。):悬头示众。我头枕兵器等待天明,立志为削平叛逆之敌而努力,常常害怕祖逖比我更早起来习武。

【解析】刘琨少负志气,有纵横之才,立志收复北方失地。他与祖逖意气相投,同室而居,纵论天下,闻鸡鸣而起舞。这句话表达了他建功立业的决心,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很鼓舞人。刘琨、祖逖之交传为佳话,它并不像“管鲍”“羊左”那样赞颂朋友间深厚情谊,而是互相激励共创大业的象征,尤为青年人所推重。

【37、】 取乱侮亡,武之善经,不可以累征之劳而失永逸之举。

【注释】《晋书·载记第二十二·吕光》。趁乱取利,欺侮败亡对于兵家来说是大好机会,不应该因为多年征战而觉劳苦,要抓住这个实现一劳永逸的机会。

【解析】吕光部将徐炅、彭晃谋叛,东面结交康宁,西面与王穆相通。吕光想I斗兵征讨,群臣认为会受到夹击,吕光说如不趁他们关系不稳同时H{击,将来必定会遭到围攻,出兵果然斩彭晃。不久,王穆与部将索嘏交战,吕光想进兵收渔翁之利,众人以为自身已经稳定,不可贸然出战,吕光坚持出兵,终灭下穆?

乱世纷争,这句话确是真理。

【38、】 为治者固先定其内而理其外,先安其近而怀其远。

【注释】《宋书·列传第七》。

【解析】进行政治统治,一定要先使其内部安定,然后处理其外部的事情,先使周围的地方安定,然后再考虑安定边远的地方。定其内才能治外,否则,后院起火,也就不可能处理好外部的事情。这是国子博士周祗上书劝谏高祖的话,希望他能安兵息马,休养生息,“大宁治本”,而不应远赴蜀地,以疲劳之师攻击待逸之徒。即使取得胜利,也还是“计得彼利,与今行军之资,不足相补也”。

【39、】 两雄不俱立。

【注释】《汉书·郦食其传》。

【解析】两个强大的军事集团是不能共存的,在激烈的斗争中,终究有一方要败北。楚汉相争初期,刘邦节节失利,灰心丧气,他打算采取退守自保的策略,郦食其得知后,指出退却的后果就是灭亡,只有积极进取,才可能转败为胜,变被动力主动,最终赢得战争。因为“两雄不俱立”,项羽虽然势如破竹,但同时受到韩信、彭越的牵制,只要刘邦坚持把战争进行到底,一定会消灭项羽。郦食其的思想是符合辩证法的。

【40、】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注释】《史记·魏世家》。薪:柴草。

【解析】秦在统一中国前,相继灭掉六国,魏国也难逃此难。面对秦国的蚕食,魏曾与其他五国合纵攻秦,但国内也有割地换和平的呼声。魏大臣苏代坚决反对割地求和之举,他认为秦国对魏国垂涎已久,魏国的土地不割完,秦国这种想法就不会改变,割地求和恰如同抱着柴草救火,柴草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事实证明苏代的观点是正确的。魏最终因合纵之策,延缓了自身的灭亡。

【41、】 兵务神速,事贵合机。

【注释】《周书·列传第十七》。

【解析】东魏北豫州刺史高仲密请求归附周太祖,太祖认为北豫州太远,难以接应,诸将没人敢去。李远说:“北豫州远在敌境之内,又有高欢屯兵河阳,按常理,实在很难救援。但军事行动贵在神速,事情贵在时机恰当。不入虎穴,又怎能得到虎子?我们若用奇兵出其不意,也许能成功。”此言表明李远熟知兵法,洞悉双方战况,能恰当把握战机。

【42、】 凶邪败国,先代成患;谗竖乱朝,异世齐祸。

【注释】《宋书·列传第四》。

【解析】凶邪之徒败乱国家,在先代已成为祸患,谄媚小人祸乱朝纲,在各朝都是一致的。小人得道,则国无宁日。这是谢晦上表皇帝的言语,并列举赵高、秦氏、董卓等人给国家造成的祸乱来说明,必须铲除奸邪之人,摒除谄佞之辈,才能使正义得以宣扬、忠士得以施展才华,人民才能真正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但谢晦的真正目的在于以此谋一种自全之道。

【43、】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三十七》。

【解析】自从袁奭等人都涉学文词以来,苟仲举、萧悫也工于诗咏。萧悫曾在月夜赋诗,有两句为“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描绘了优美的月色下,芙蓉花、杨柳树的风姿,意境静谧淡雅,为知音所欣赏。这两句诗表明当时的文学已向华美的方向发展,文人们已从对建功立业、雄心壮志的歌颂,转向更富有生活情调的描写。

【44、】 国家龙飞朔野,雄步中原,五帝异仪,三王殊制,掩衣左右,何足是非。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十七》。

【解析】王纮十五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在北豫州。行台侯景和人讨论掩衣法规应当在左,还是应当在右。尚书敬显?说:“孔子说:‘如果没有管仲,我可以披发左衽了。’从这句话来看,右衽是对的。”王纮进言说:“国家昌盛,独霸中原,五帝三王的仪式和制度不同,掩衣左边,还是右边,又有什么值得讨论呢?”王纮此言指出人不应为制度所左右,细小的方面可以灵活把握。

【45、】 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注释】《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悠悠:众多的样子。随随便便,不负责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智者之口。【解析】庾亮拥兵镇外,有人说他会起兵反叛,劝王导提防他。王导虽对庾亮的地位心有不平,但还是说了这句话来平息流言。早在过江之初,诸君新亭对泣,王导就愀然变色,呼吁群臣戮力同心,辅佐王室光复神州,批评他们像楚囚一样对泣,不满他们伤感于景物变化的“悠悠之谈”。

【46、】 陵霜不影者松柏也,临难不移者君子也,何图松柏彫于微霜,鸡鸣已于风雨。

【注释】《晋书·载记第二十二·吕光》。

【解析】凌霜而不凋零的是松柏,身临大难而不改变志向的是君子,你的做法简直是让松柏在微霜中凋落,鸡鸣在风雨中停止。

【47、】 秋叶辞条,不假风飙之力;太阳跻景,无俟萤爝之晖。

【注释】《南齐书·王俭传》。

【解析】这是南朝齐王俭在给皇帝的表章中的话。意思是,秋叶离开枝条,不必借助大风的力量;太阳产生影子,不必等待萤烛的光辉。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应有的规律,往往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如瓜熟蒂落一样,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王俭在这里的意思是希望能够很顺利地离官去职,不要受到阻碍。

【48、】 文人不护细行,古今之所同焉。

【注释】《南史·列传第二十四》。

【解析】自古文人,自恃有才,往往不顾及行为的得失。颜延之、谢灵运在刘宋时代,名望甚高。最后,灵运因位高而毙命,延之又遇事很不顺,他们均以自身为贵,反害了自己。这启示后代文人,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不能因恃才自傲,而害了自身。

【49、】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

【注释】《晋书。列传第六十二·文苑》。羁(ji):居住在外。人生处世责在称心适意,哪能为了名声爵位而离家数千里为官呢?

【解析】张季鹰有清才,且任诞不羁,很像阮籍,人称“江东步兵”。齐王掌权时,季鹰就觉得天下祸乱纷纷,应该及时隐退,自谓本是山林中人,不想乘时而起。又见秋风起,想起吴中的菰菜、莼羹和鲈鱼脍,于是长叹一声,然后命驾回乡。能从纷纷扰扰的宦海中退出真是难能可贵。

【50、】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注释】《史记·孝文本纪》。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任何事情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解析】这是文帝对于农业的地位——也就是农业在当时政治事务中的作用的一个精确描述。他不但肯定了“农,天下之本”的命题,而且突出强调它的重要。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传统农业国的中国,农业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受到的高度重视。

【51、】 立人之道,日仁与义。

【注释】《宋书·礼一》。

【解析】立人之道,也就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品德应是“仁”与“义”,所谓“仁”就是要宽厚待人,具有仁者胸怀。所谓“义”则是要求人们言而有信,有义气,有胆识,敢作敢为。这是孝武帝太元九年,尚书谢石陈述的看法中的言语。他的目的是让人们重视礼节,重视学习,他说:“立人之道,日仁与义。翼善辅性,唯礼与学。……”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52、】 法令不一则人情惑,职次数改则觊觎生,官方不审则秕政作,惩劝不明则善恶浑。

【注释】《晋书‘列传第四十二·郭璞》。觊觎(jiyu):非分的希望和企图:秕(bi):不良。法令不统一则人情容易迷惑,职位次序频繁变动则让人有非分之想,正统的、正确的不为人所知则会出现不良的政治,惩戒什么鼓励什么不明确则善恶混淆。

【解析】人人都以自己为中心,遵从个人意愿去行事,就会产生冲突;大家都以同一种思想为中心,遵从一些共同的标准,社会才能有序。宗教以神为中心,儒教以礼为核心,就是如此。

【53、】 君不密则失臣,君不密则失身。

【注释】《隋节·列传第十七》。

【解析】贺若弼说:国君不慎密,良莠不分,则失去忠臣;国君不慎密,对自己的行为要求不严格则无法以身作则,为天下榜样。作为国君,一定要对自己严格要求,明察秋毫,身正才能为范。其实,普通人也不能放纵自己,一旦懈怠必然毁誉亡身。如唐玄宗,他后来随心所欲,后果众所周知。

【54、】 理贵有中,不必过厚。

【注释】《南史·列传第八》。

【解析】孔子《论语》中说:“过犹不及。”道理贵在恰到好处,过重过厚都不尽人意。恰当的说理,可以达到以理服人的目的,而过分的苛求则适得其反。

这是很普遍的道理,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规律。

【55、】 衽席不遗,簪履弗弃。

【注释】《魏书·于栗?列传》。衽(ren)席:席子。遗:丢弃。簪:别住发髻的工具。履:鞋。

【解析】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是达到富足最可靠的办法。而要做到勤俭往往就是从小事做起,积少成多,集腋成裘。

【56、】 文患其事尽于形,情急于藻,义牵其旨,韵移其意。

【注释】《宋书·范晔传》。

【解析】这是范晔在狱中给他的甥侄们信中的话。范晔是南朝宋的著名人物,他“博谋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曾“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在这里,他揭示了时文的一些弊端,认为当时的文章被一些客观的事物、固定的模式和手法所局限,不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他认为好的文章应该能寄托情志,应“以意为主,以文传意。以意为主,则其旨必见;以文传意,则其词不流”。

【57、】 不忘故乡,仁也;不恋本土,达也。

【注释】《晋书·列传第三·王祥》。不忘记故乡的人是仁义之士,不留恋本土的人是旷达之人。

【解析】王祥非常孝顺,曾在严冬为母亲卧冰求鱼,果然有鲤鱼跳人怀中。

儿子烈、芬都早有好名声,王祥很疼爱他们,不幸他们同时亡故。死前烈表示愿回故土,芬表示愿葬京邑,王祥痛哭流涕地对二子做了上述评价。这句话很有意思,二人都有优点,真是这样的话,岂不是仁与达不可兼得啦!就像忠孝难以两全一样。

【58、】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得水也。

【注释】《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

【解析】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共议天下大事,两人情投意合,关系甚密,引起关羽、张飞等不悦。刘备解释道:我有诸葛孔明,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正是诸葛亮的得力辅佐,才使刘备成就了大业。当我们说得到一个志同道合、相得益彰的人才时也可以引用此句。

【59、】 为政犹张琴瑟,大弦急者小弦断。

【注释】《后汉书·陈宠传》。

【解析】治理国家好比弹琴鼓瑟,大弦弹得过于急切,小弦就会因此而断裂。章帝年间,尚书令陈宠就光武帝、明帝之后的严酷刑法上书章帝,建议他改变酷烈刑罚,宽松为政。否则,可能使犯人屈打成招,造成冤假错案;执法的官吏也会假公济私,作威作福。陈宠以弹琴鼓瑟为喻,生动地说明为政之道,贵在人道的道理。

【60、】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注释】《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此语出自《韩非子·王蠹》,是先秦时的民谚。穿长袖的人善于舞蹈,钱多的人善于经商。

【解析】司马迁引韩非子的两句话,比喻做事成功要有凭借。战国时期,战乱纷纭,造就了大批反应敏锐、思想活跃的谋士。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如范雎、蔡泽一样杰出。原因何在?努力不足。司马迁意在激励人们奋进。

【61、】 陆处无屋,舟居非水。

【注释】《南齐书·张融传》。

【解析】这是说张融行为举止诡异奇特,言语幽默且富有内涵。张融文词诡异,独与众异。行止诡越,常出人意。一次武帝问融住在何处,他回答说:“臣陆处无屋,舟居非水。”武帝不解其意,于是问张融的堂兄张绪,张绪说:融未有居止,权牵小船,于岸上住。武帝于是大笑,深感他的诙谐幽默。

【62、】 兵法屈申有时,不可苟进。

【注释】《宋书·列传第十一》。

【解析】这是临川烈武王道规劝说何无忌的话。当时道规与何无忌率领义军攻打桓玄,其时已攻破桓谧与桓蔚的军队,而无忌想乘胜攻打江陵,但道规根据当时的形势,认为“诸桓世居西楚,群小皆为竭力,振勇冠三军,难与争胜”。

而无忌弗听,结果为振所败。

【63、】 彼可取而代也。

【注释】《汉书·项籍传》。

【解析】秦始皇东游会稽时,项羽与项梁都观看了皇帝出巡的盛大场面与威严气势。项羽看后说:“彼可取而代也。”意即这家伙是可以取代的。项羽出言爽直,仅仅一句话就表明了他的不凡抱负与伟大气魄。因为他敢于藐视至高无上、万人景仰的秦始皇,而不迷信皇权。惟其如此,才使他有决心也有信心起义反秦,并逐渐壮大。

【64、】 喜过则不重,怒过则不威,能以恬漠为体,宽愉为器,则为美矣。

【注释】《宋书·颜延之传》。

【解析】如果欢喜过分就显得不稳重,发怒太过就会失去威严,只有恬静淡然,宽怀愉悦才能算足美的。这里体现了儒家“中和”的审美思想,它强调任何事情不能太过,应该适度。同时也有道家思想的内容,要求那种“无为”。

【65、】 嗟乎,大丈夫当如此矣!

【注释】《汉书·高帝纪上》。

【解析】刘邦当亭长的时候,曾经被征发到咸阳服徭役,适逢秦始皇出巡,他被秦始皇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伍和气吞万里的盛大场面惊呆了。刘邦羡慕之余,发出了“大丈夫当如此矣”的感叹。反映了刘邦胸怀大志,一心想干一番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心态。

【66、】 疾风知劲草,世乱有诚臣。

【注释】《隋书·列传第十三》。

【解析】只有经过猛烈大风的考验,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只有在乱世之中,才能考验出诚臣。文帝这样称赞杨素。所谓“时势造英雄”,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检验一个人是否忠诚的大环境。经得起考验的必是意志坚定、忠贞不贰之人。

【67、】 夕寐宵兴,援奖忠烈,潜掏崎岖,险过履虎。

【注释】《宋书·武帝上》。

【解析】“夕寐宵兴”是说由于勤于政事,很少有睡得安稳的时候,“险过履虎”是指他们的危险有如履虎尾一般,常常会面临致命的打击。桓玄称帝之后,骄奢纵逸,政令无常,还经常凌辱晋废帝,刘裕等乘时起兵讨伐。元兴i年(404年),刘裕与何无忌、刘毅等纠合徒众百余人,杀桓修,兵临城下,刘裕于是移檄亲邑,历数桓玄的罪恶,并力陈自己冒险犯难殄除桓玄的决心。由此也赢得人民的支持,为其打败桓玄营造了一定的舆论。

【68、】 诗以言志,志以表丹。

【注释】《魏书·宗钦列传》。丹:忠心。

【解析】诗歌是用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是用来表现忠心的。

这只是对于诗歌作用的片面理解,诗歌的作用除表达忠心之外,还可表达许多其他的思想感情。

【69、】 囊漏贮中,识者不吝;反裘负薪,存毛实难。

【注释】《宋书·范泰传》。

【解析】这是范泰进谏中的话,当时朝堂中的一些言事者认为“钱货减少,国用不足,欲悉市民铜,更造五铢钱”。范泰认为这种做法犹如“反裘负薪,存毛实难”,是一种舍本逐末的荒唐行为。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国用不足,人民贫困,而试图以增加货币的方式来促进国家繁荣是不可能的。

【70、】 女若有宠,诸贵人妒;女若无宠,天子嫌之。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九》。

【解析】斛律金一家,因有一个皇后,两个太子妃,三个公主,所以尊宠极盛,当时没有人能比。斛律金常常对儿子斛律光说:“我虽然不读书,但听说古来外戚像梁冀等人没有不倾灭的。女儿若是得宠,诸权贵就会妒忌你;女儿若不受宠幸,连天子也会嫌弃你。我家一直都是通过立功和对国家的忠诚得到富贵,难道要凭借女子吗?”此言真实地反映了封建时代外戚所处的地位。

【71、】 凡人官爵,莫若处中。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十二》。

【解析】张琼的儿子张忻官除驸马都尉、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建州刺史、南郑县伯。张琼担心他的权势太盛,常常对亲信说:“大凡人做官受爵,不如处在中位,张忻的位置太高了,真替他担心啊!”此言说明张琼为人谨慎,做官也求自保。

【72、】 帝业至重,非广询无以致治;王务至繁,非博采无以兴功。

【注释】《魏书·高祖纪》。询:征求意见,请教。致:达到。治:太平。博采:广泛采纳意见。

【解析】治国安邦非一人之力所能及。先秦即有采诗以谏政事之举,因而有《诗三百》流传于世。太和八年八月魏高祖拓跋宏仿效古代贤君下诏广纳直谏,以求巩固北魏的统治。此举有利于统治者辨明视听,了解到下层的实际情况,是励精图治的一项好措施。

【73、】 迈达冲虚,玄鉴劭邈;夷淡以约其心,体仁以流其惠。

【注释】《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劭(sha。):美好。邈(mia。):远。性情高迈达到虚空境界,思想深奥反映出美好玄远的一面;平淡简约是为了约束内心,仁爱为本终会流芳百世。

【解析】王导辅佐晋室三朝,功高盖主。他广施教化、弘扬仁爱,支撑着晋室王朝,有如齐国有了管仲。王导去世后,成帝在朝常举哀三日,下册表彰他的功绩,这句话高度赞颂了他。王导没有过多干预政治,而名满天下,他的苦心经营换得晋朝河清海晏,在士人心中,在百姓心中,他是真正的精神领袖。

【74、】 古者以天下为公,唯贤是与。

【注释】《三国志·三少帝纪第四》。与:给予,授予。

【解析】陈寿说:古代的人以天下为公,把治理国家的大事授给贤德的人。

如尧舜禹时代实行禅让制。后来,夏朝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也就打破了唯贤是举的状况,并在中国沿袭了几千年,严重地束缚了人才的选拔任用。

【75、】 廊庙之材非一木之枝,帝王之功非一士之略。

【注释】《汉书·郦陆朱刘叔孙传·赞语》。

【解析】一棵树不足以建廊庙,一位贤士的智慧谋略成就不了帝王的大业,这是一个普遍的真理。伟大的事业,绝不是几个人所能成就的,它是集体智慧与才能的结晶,所谓众志成城,就是强调这种集体主义的伟力。刘邦之所以能够消灭项羽并最终称帝,正是他善于用贤的结果。

【76、】 执狐疑之计者,开群枉之门;养不断之虑者,来谗邪之口。

【注释】《后汉书·蔡邕传》。

【解析】狐疑不决容易给奸邪之人大开方便之门;踌躇不定常常会招致谗言与诽谤。建宁五年,灵帝派八使巡察各地,考察人民疾苦与地方官吏政绩。

当时奉公者欣然得志,作奸者惊魂不定,百姓欢呼雀跃。可是后来这一措施突然中止不再执行了。蔡邕就此事上书灵帝,希望他坚持善政,不要狐疑不决,出尔反尔,并指出巡察制度可以使君主了解下情,褒善惩恶,赏功罚过,利国利民。

【77、】 世有乱人而无乱法。

【注释】《三国志·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解析】杜恕上疏日:世上只有作乱的人而没有混乱的法令。所以无论何时,法令一定要严明,且要全面贯彻执行,这样才能约束那些作奸犯科的“乱人”。他如此进谏是想要曹操立法度,辟公府,整顿吏治,建立一个法治的社会,这在以“人治”为统治方式的封建社会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78、】 一言可以兴邦。

【注释】《后汉书·邳彤传》。

【解析】此语出自《论语·子路》,谓金玉之言虽少,却可以兴邦济国。刘秀初到河北时,燕赵之地大都被王郎占领,自己只占有信都、和成二郡。这时,大多数人劝刘秀放弃河北,另谋出路,只有和成太守邳彤坚决反对。他认为刘秀虽占地少,但天下人心归汉,若起兵讨敌,四方无不响应;若放弃河北,百姓就会大失所望,到那时想另谋出路都不可能了。刘秀深然之,任命邳彤为大将军,出兵讨敌,几经奋战终于拿下了河北,成为刘秀进攻与退守的根据地,为以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范晔对邳彤的建议给予了高度评价,用“一言可以兴邦”来形容他当时力挽狂澜的才智。

【79、】 王者八政,以食为本。

【注释】《后汉书·章帝纪》。

【解析】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为政者,虽有多种方略,但必须以粮食生产为本中之本。我国古代历来以农业立国,历代统治者也特别重视农业生产,把它作为为政之本来抓。汉章帝年间,耕牛因牛疫而大批死亡,粮食连年减产。为了确保粮食生产,章帝下诏允许百姓迁徙到土地肥沃、人稀地广的地区,并赐之以公田,发给他们粮种与农具,免收五年租,三年赋。章帝的措施,鼓励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粮食生产起了很大作用。

【80、】 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析】针对韩信表达的忠于汉王之情,蒯通指出,当初张耳、陈余还是百姓的时候,两人结为生死之交,后来因救钜鹿之围等事发生争执,两人结下怨仇。张耳背叛项王,提项婴的头逃跑,降了汉王,汉王借了他的军队杀死陈余。

这两人的交情可谓深厚,为何反目成仇?祸患产生于两人争夺权势时贪得无厌,而又各怀鬼胎。他暗示韩信拜立为齐王,是自己贪功重名之心作祟,终会引起汉王的不满,威胁自己的地位。

【81、】 观朝荣,则敬才秀之士;玩芝兰,则爱德行之臣;睹松竹,则思贞操之贤;临清流,则贵廉洁之行。

【注释】《晋书·列传第五十六·张轨》。看到早上欣欣向荣的万物则敬重有才干有文采的士人;侍弄兰花芝草,则喜爱德行高尚的朝臣;观赏青松翠竹,则思念忠贞有节操的贤人;流连清流之畔,则崇尚廉洁的品行。

【解析】用美好的事物来比附人的优秀品德,各按性质、特点,逐一归类、对应,中华传统文化中已经确定了许多约定俗成的说法。这样使品德直观可感,易于理解;人们也因喜爱这些事物而更崇尚明德。

【82、】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魏书·昭成子孙列传》。足:富足。孰:谁。

【解析】民为邦本,民富则国有余。只有当百姓生活达到一定水平时,国家才能富强。如果百姓食不果腹,那么君王又能富足到哪里呢?

【83、】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注释】《史记·李斯列传》。让:辞让,拒绝。择:选择,挑剔。引申为拒绝。

【解析】这句话出自李斯《谏逐客书》。面对宗室大臣逐客的呼声,李斯上书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国家的昌盛在于人才的引进,有良臣在朝,事业才能兴旺,逐客无异自断贤路。秦国若要“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就必须广纳贤才,就像“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拣择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这一观点说明了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人才,为己所用,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84、】 凡为治者,动不逆天机,作不破地德。

【注释】《魏书·列传第八十七·张文突》。

【解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背天道而驰者,自取灭亡。正如人类破坏生态平衡,违背自然规律,大自然也会无情地惩罚人类。既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应该尊重客观规律,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去利用客观规律,而不是人为地、盲目地破坏它。历代统治者都应引以为鉴。

【85、】 地者,国之本也。

【注释】《史记·匈奴列传》。

【解析】任何时候,国土都是一个国家主权的神圣象征,绝不允许外族侵犯,冒顿杀父自立为王,当时东胡强盛,就派使者向冒顿索要匈奴的千里马,冒顿询问群臣,左右都认为不应给,冒顿说:“跟人家是邻居怎么能吝啬一匹宝马呢?”于是把千里马给了东胡。东胡王以为冒顿软弱,又大胆向冒顿要单于的阏氏(后妃)。群臣大怒,要攻打东胡,冒顿说:“跟人家是邻居怎么能吝啬一个女子呢?”于是把单于的一位阏氏送给了东胡。东胡王越发骄横向西入侵,要求把东胡和匈奴两国间的大片荒地划给他们。冒顿问左右大臣,大臣认为给也可不给也可。冒顿大怒,说:“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送给他们呢?”于是杀掉主张送土地的人,出兵攻打东胡。冒顿的眼光比臣子要远得多,千里马、美女远比不上土地的重要。

【86、】 仁义岂有常哉,行之则为君子,违之则为小人。

【注释】《周书·列传第八》。

【解析】贺拔岳被侯莫陈悦害死后,将领、官吏都四散奔逃,没有守着的。

赵贵对他的部下说:“仁义哪有永远不变的,行仁义就是君子,违背仁义就是小人。贺拔公以国士的待遇对待我们,我们又怎么能像众人四散逃窜呢?”于是,赵贵带部下收贺拔岳的尸首,纠合寇洛的军队到平凉,共同抗击侯莫陈悦。

【87、】 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

【注释】《史记·商君列传》。反听:听取反面意见。内视:反省自己。自胜:克制自己。

【解析】善于听取反面意见叫做聪,能反省自己叫做明,能战胜自己叫做强。这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思想,说明人要学会逆向思维,听取反面意见,试着从反面考虑问题,这样往往会豁然开朗;学会从反面看自己,常常反省自己,会使自己多了几只眼睛而变得聪明;能够自我克制,战胜自己,超越自己,就会变得更加强大。“聪”“明”“强”都是成就大事之人应有的良好品质。

【88、】 子孝臣忠,师严友信,立身之要,如斯而已。

【注释】《周书·列传第三十一》。

【解析】尉迟迥伐蜀胜利后,认为辛昂善于处理政事,就任他为成都令。辛昂到县里,和诸生祭拜文翁学堂,并共饮欢宴。他对诸生说:“孩子孝顺,大臣忠诚,老师严厉,朋友值得信任,立身的要素,像这样罢了。你们应该各自勉励自己,成就美好的名声。”诸生听后,深深感悟辛昂此言,于是市井肃然有序。

【89、】 知人则哲,惟帝难之。

【注释】《汉书·武帝纪》。

【解析】作为君主,准确地了解臣下的优点与缺点是再聪明不过的了,但这一要求对于圣君尧来说,也是极难的事。这是汉武帝元狩元年的一道诏书里的名句,它体现了武帝的行政思想与用人思想。知人方能善任,只有了解了臣下的长处与短处,才能正确地任用他们,使之各得其所,人尽其才。然而知人历来是统治者很难拥有的品质,故更显难能可贵。

【90、】 兵故有先声而后实者。

【注释】《汉书·韩信传》。

【解析】军事行动中常常使用先虚后实,先从心理上动摇敌人,扰乱其军心,然后再以实力为后盾,打败敌人的方法。韩信准备攻燕伐齐,向李左车请教策略。李左车准确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军事、心理态势,建议韩信以实力作后盾,先招降燕国,孤立齐国,然后再做打算。韩信依计而行,果然收到了奇效。

【91、】 贪寻常之高而忽万仞之嵩,乐面前之饰而忘天下之誉,斯诚往古之所重慎也。

【注释】《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

【解析】秦宓对任定祖说:贪图寻常之高而忽视了万仞之高,只对面前的成绩满足而忘记了享天下之誉,这实在是古往今来的人们应该慎重的呀。确实,我们不能因小失大,鼠目寸光,面对一点点的成绩就沾沾自喜,乐而忘步,不能继续发展,这是很可悲的。不能让“仲永”的故事重演。

【92、】 行之得道,即社稷用宁,行之失道,即四方散乱。

【注释】《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之:政策。

【解析】许靖对曹操说:如今您威震四海,统辖一方,制定的政策如果实行得力,则国家安宁,否则国家就会混乱。方针政策是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正确的政策实施是否得力,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危。所以,我们在执行政策时要落实有效。

【93、】 朝千悲而掩泣,夜万绪而回肠,不自知其为生,不自知其为死也。

【注释】《陈书·徐陵》。

【解析】这是徐陵给仆射杨遵彦的信中的言语,诉说了他受拘留的那种感受。每天唯有以泪洗面,“朝千悲而掩泣”,可谓悲痛之极,晚上也由此而愁绪万千,如鲠在喉,不能畅言。那种生活简直令人难以忍受,每日处在一种生死不能自辨的境地。悲痛欲绝,而又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倍感悲惨。

【94、】 丈夫生世,会须履锋刀,平寇难,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碌碌依阶资以求荣位乎。

【注释】《周书·列传第七》。

【解析】李弼少年时就有大志,看到魏室丧乱,他说:“大丈夫生在世间,应当冲锋沙场,平定祸乱,安抚国家以取得功名;怎么能碌碌无为而凭借父辈的资业求得荣宠的地位?”后来他跟随尔朱天光西讨,建立大功,在侯莫陈悦败亡后,被周太祖收入麾下。这句话表现了李弼济世匡时的雄伟志向。

【95、】 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许将北面矣。

【注释】《晋书·列传第二十六·孙楚》。伏:通“服”。膺(ying):胸。论情趣高雅兴致勃发,我对他早就服气了;然而若论歌咏吟诵,许询应该臣服于我。

【解析】孙绰和许询有高尚之志,都是一时名流。有人欣赏许询高迈,有人欣赏孙绰才藻,这句话是孙绰在此比较许询与自己。孙、许被时人并举是因为他们志趣相投、情思高远,二人各有特点恰使他们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各自所长是不必分出高下的。

【96、】 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注释】《三国志·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咎:罪过,过失。

【解析】王昶说:担心人们只知进不知退,只知索取不知满足,所以会有受辱的困境,会后悔莫及。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能无限制地索求,若超过一定的“度”,只会使自己陷于困境。但知足并不是安于现状,而是在现状的基础上不断进取。

【97、】 居高而必危,虑处满而防溢。

【注释】《隋书·列传第一》。

【解析】炀帝之后萧皇后见炀帝逐渐失信于民,虽心知不可,亦不敢进言,只作《述志赋》日:站在高处必有一种危机感,考虑事情周全才能防止过分的行为。意即炀帝为万民之首,荣华富贵无与伦比,但愈是这样高高在上,愈要对自己的行为严格要求,切勿纵欲,要居安思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才能使国家不断进步。

【98、】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注释】《史记·商君列传》。疑:迟疑,犹豫。

【解析】大凡有成就之人,做事多果决。商鞅以他雷厉风行的作风,辅佐孝公变法,改革秦国旧制,使落后的秦国一跃成为诸侯之霸,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99、】 但务吹毛求疵,擘肌分理,运挈瓶之智,徼分外之求,以深刻为能,以绳逐为务,迹虽似于奉公,事更成其威福。

【注释】《梁书、贺琛传》。吹毛求疵:喻故意挑剔。擘肌分理:擘(b。),指剖析。比喻剖析精细。

【解析】这也是贺琛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提到的弊端之一。他指出当时的皇帝可谓废寝忘食,日理万机,然而却由此给下官以可乘之机。当时的一些官员乘机兴风作浪,借执行公务之名,来排除异己,打击同类,虽然他们能尽心尽力,剖析精细,但却给下层人民造成了无尽的灾难,也由此而树立了他们的淫威。

针对这些丑恶现象,贺琛认为应“责其公平之效,黜其残余之心”,这样才能使官员恪尽职守,而无“侥幸之患”。

【100、】 太刚则折,至察无徒,以之为政,则害于而国;用之行己,则凶于乃家。

【注释】《晋书·列传第三十九-周凯》。太坚硬的东西容易折断,太精明自私的人没有朋友,用这种极端的做法治理政事,会害了国家,处理私人事务,则会给家庭带来不幸。

【解析】凡事不可偏执一端,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刚直自是好品德,但太过则易触怒他人,尽可以委婉一些;明察是一种能力,但容不得人有半点缺陷则别人不乐与你交往。“以律人之心律己”,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缺点;“以恕己之心恕人”,则人人得而为尧舜。宽容一些,许多矛盾就会化解。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alingn.com
文章来源:阿里云社区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分享者社区  ✅健康者社区  云书社区  ✅今日健康  ✅分享笔记  ✅伏羲社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