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社区|二十五史名句欣赏【9】…… – 阿里社区

阿里社区|二十五史名句欣赏【9】……

二十五史名句欣赏【9】

【1、】 文武之道,自古并行;威福之施,必也相藉。

【注释】《魏书·高祖纪》。藉:同“借”,凭借。

【解析】治国安邦,当居安思危,不可乐而忘忧。三皇五帝之时尚有征伐之事,夏、殷明主也不忘兵甲之备。所以天下虽然太平,也不能放弃军事训练,要防患于未然。古时君主大都怀着“崇文以怀九服,修武以宁八荒”的治国之策,可谓高明之见。

【2、】 礼有变正,又有从宜。

【注释】《南史·列传第六十一》。

【解析】沈洙是陈武帝时掌管仪礼的大臣。建康令沈孝轨想要回家奔父丧,但由于公事缠身,归期定不下来,家人不能等待,打算拆除灵堂,于是向沈洙咨询是否符合礼仪。沈洙认为孝轨身在异域,归期无法计算,若不除孝,他的弟弟不能婚娶,这有悖于人情。礼仪制度有变有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宜。

【3、】 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

【注释】《史记。儒林外传》。帽子虽然破旧,一定得戴在头上;鞋子即使是新的,一定要穿在脚上。

【解析】帽子也好,鞋子也罢,其用途不同,只能各司其职。但是腐儒黄生,却以此为譬喻,为残暴反动的帝王做辩护,说什么夏桀、商纣虽然无道,然而总归是君上;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总归是臣下。君主有过错,臣下不能用正直的话匡正他们的过失以树立他的权威,反而利用他的过错诛杀他,取而代之自己称王,这不是弑君造反又是什么呢?显然歪曲了此句本意。

【4、】 仰观天文,俯察人事,此而可存,孰有可亡!

【注释】《南史·宋本纪》。仰:抬头。俯:低头。察:考察。

【解析】刘裕纵观天文人事,看到“文武困于版筑”“大东有杼轴之悲…‘摽梅有倾筐之怨”。他认为这些事情都能存在,还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呢?于是发出了上面的感慨。身为一代君主的刘裕能正视封建时代人才被埋没的现实,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5、】 国耻家怨,痛入骨髓,乘机而动,今实其时。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十三》。

【解析】封隆之的父亲遇害,他想报仇雪恨,就持节东归,图谋义举。这时高干对隆之说:“氽朱氏暴逆,加害皇帝。我们怎么能不献身为主报仇雪恨?”封隆之说:“国家的耻辱,自家的怨恨,痛入骨髓,乘着这个机会行动,现在的确到时候了。”这句话表明封隆之报仇雪恨的决心和大无畏的精神。

【6、】 股肱丧矣,腹心何寄。

【注释】《周书·列传第九》。肱(g。ng):泛指胳膊。

【解析】刘亮是周太祖时的名将,以勇敢著称。太祖曾对他说:“你文武兼备,是我的孔明啊!”刘亮出任东雍州刺史,为政清廉,在职j年,丧回京师,年仅四十岁。太祖亲自去拜祭,哭着说:“胳膊、腿失去了,腹心寄托在哪里呢?”此言表明周太祖对刘亮的爱重,以及刘亮在朝廷举足轻重的地位。

【7、】 先人有夺人之心,时不可失也。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十三》。

【解析】高翼认为氽朱兄弟性情多疑,善猜忌。因而教导他的儿子们早做打算。他说:“先于别人可以夺得人心,时机不能失去啊!”此处高翼鼓励儿子们把握时机,先下手为强。这句话对后世有极深的借鉴作用,教导人们要敢为天下先。

【8、】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

【注释】《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

【解析】诸葛亮任蜀国丞相时,真正做到了廉洁公正,殚精竭虑,并制订了严明的律法,使“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正是在他就就业业的治理下,蜀国“风化肃然”,经济大有发展,人民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之后终能安居乐业。

【9、】 文者,所以明言也。

【注释】《隋书·志第三十》。

【解析】文章,是用来记录言行表明事理的。也许这是文章浅层的含义。

文以载道,好的文章包含着真理和文采,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李白的诗文,辛弃疾的词句,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吸引、感染着人们。所以,真正的好文章会万古流芳。

【10、】 贫贱则慑于饥寒,富贵则流于逸乐,遂营目前之务,而遗千载之功。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三十七》。

【解析】《北齐书》著者列“文苑”一章,专述文学事业的发展。他们赞扬魏文帝对文学的贡献,并引述魏文帝的话:“人多不强力办事,贫贱的人害怕饥寒,富贵的人流连安乐,所以忙于目前的事务,遗留千年的功绩,随着日月消逝,体貌渐渐衰弱,不久与万物化迁,这是有志于此的人最大的痛苦。”引用此言表明致力于文学的艰辛,以提高文学的地位。

【11、】 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唐虞之治乎?

【注释】《史记·汲郑列传》。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内心充满着各种欲望,而外表作出好施仁义的样子。武帝既好声色犬马,想成仙求长生不老,又想内兴功业、外事征伐、臣服周边国家,故谓之多欲。唐虞之治:唐、虞指唐尧和虞舜,儒家称他们都以“揖让有天下”得太平盛世。

【解析】这是汲黯对汉武帝的批评。它揭掉了武帝把政治“饰以儒术”的外衣,帮人认清了他以儒法杂霸而用之的实质。

【12、】 身先士卒,勇冠三军。

【注释】《魏书·房法寿列传》。

【解析】这是率兵打仗时对将领的基本要求。作战时将领应该奋勇当先,以身作则。只有这样,士兵们才会充满斗志,甘愿去赴汤蹈火。

【13、】 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

【注释】《晋书·列传第十九·嵇康》。气息平静精神虚空的人,不留心于世俗之崇尚;明白聪慧心怀宽阔的人,情感不受欲望所支配。

【解析】嵇康飘逸俊迈、卓尔不群,然而恬淡寡欲,以形骸为土木。他著《养生论》,这句话表明了他的精神追求。不与世俗苟同,才能挣脱名教束缚,回归自然本性;不受欲望支配,才能真正辨明贵贱,弄通事物情理。之后可以达到不违背天道、无所谓是非的境界。

【14、】 酷吏为祸,绵古同患。

【注释】《魏书·世宗纪》。患:忧患,灾祸。

【解析】汉有张汤,唐有周兴,历朝历代都曾出现过一些依仗权势草菅人命的酷吏。不仅有损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执行,而且给人民带来无法言喻的灾难,所以扫清酷吏,是每一位执政者即位之后首先要解决的事情之一。

【15、】 人生何事须聚畜,一身之外亦复何须。

【注释】《南史·列传第二十三》。

【解析】裴昭明很清廉,终身不置一处产业。他对人说,人生没有什么值得储蓄的,除自身之外,什么都不必须。如果子孙没有才能,我聚集了财富,他们都会散掉。昭明的这种想法较有进步意义。他主张后辈子孙应自立自强,不能依赖父辈的功业,过不劳而获的生活。

【16、】 命也在天,岂人理所能延促。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三十八》。

【解析】房豹跟随慕容绍宗。绍宗自己说有水厄,就在战舰中洗浴,并自己投到水中,希望能躲过去。房豹说:“命是由天决定的,哪是人理能延缓和加速的?你若真有灾难,恐怕也不是禳所能解开的,如果没有,那还存在什么禳呢?”此言含有宿命论观点,但是用来反驳慕容绍宗的迷信做法,还是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17、】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

【注释】《史记·太史公自序》。

【解析】这是司马迁在《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小序上所下的一个考语,意思是说国家的贤相良将,不但是国家的栋梁,而且是老百姓的师表,老百姓的楷模。

【18、】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注释】《后汉书·马援传》。

【解析】好男儿当死于保卫边疆的沙场,用马革裹尸还葬故土。马援因平定交阯有功被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第二年,马援收兵回到洛阳,刘秀又赏了他兵车一辆,给予他朝见时位居九卿的礼遇。马援深感功德浅薄而位高俸厚,故愿再立新功,主动要求带兵出征匈奴、乌桓。临行时他对好友孟冀说了这句箴言。显示了马援当时壮志凌云、豪情满怀的心境。

【19、】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注释】《南齐书·刘悛传》。

【解析】意思是人民受到伤害就会使国家离散,而农业受到伤害,就会使国家贫困。这种思想反映了一种以民为本、以农为主的思想。旨在以此建议国家要重视人民,加强对他们的管理,而不伤害他们;重视农业生产,而不阻碍其发展。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20、】 与人斗,不搤其亢,拊其背,未能全胜。

【注释】《汉书·刘敬传》。搤,通“扼”。亢(hang):喉咙、颈项。

【解析】与人打斗时,如果不能扼其喉,捺其背,就不能获胜。刘邦在建都问题上征求群臣的意见,大部分人认为应定都洛阳,而刘敬则认为关中有山阻隔,又有水行舟,金城险固,可谓“天府之国”。如果定都关中,就能够扼天下之亢而拊天下之背,制胜海内。刘邦从其计,终成霸业。后来,人们就以“扼其亢,拊其背”为喻,说明办事只要抓住利害之关键,矛盾就会迎刃而解的道理。

【21、】 尧舜之教,化民如子;三王任贤,天下怀服。

【注释】《魏书·李先》。尧舜:尧和舜,传说是上古的贤明君主。化:教化。

【解析】这句话反映了以民为本,举贤任能的思想。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爱民如子,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同时必须举贤任能,让身居高位者都是有德有才之人。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能达到君主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22、】 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载:乘载,分担。

【解析】面对蒯通的劝诱说辞,韩信不为所动。他恪守“乘人家车子,就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服,就要关注人家的忧虑,吃人家食物,要死在人家的事情上”。这样的报恩观点,是封建社会君臣的信义。它维系着封建社会的运转。

【23、】 舟超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希微。

【注释】《宋书·隐逸传》。

【解析】这是陶潜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后所作《归去来》中的词句。表达了无官一身轻的畅快心情。小舟在欢快地前进,迎面的微风吹拂着飘动的衣襟,甚至嫌怨“晨光之希微”。那种脱离官场的欢乐心情,溢于言表。

【24、】 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时:时机,机会。

【解析】蒯通劝韩信反叛汉王,反复强调莫错失良机。以韩信当时的情形,蒯通认为只要抓住时机,就会大功告成。他感叹说:“功业难成而易失败,时机难遇而易失去,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25、】 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注释】《南史,列传第六十五》。

【解析】陶渊明素有隐居之志,在为彭泽令时,恰逢督邮到县里视察,小吏说应该穿官服接见,陶渊明感叹道:“我不能为了五斗米低头折腰向这些乡里的小人。”第二天,他就解印离职,并且做《归去来兮辞》表达他隐居的志向。陶渊明以其高洁的品质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成为后代士人追慕的对象。

【26、】 兵出无名,事故不成。

【注释】《汉书·高帝纪上》。

【解析】指出兵没有正当理由,所以不能成功。此句乃董公引用古训向刘邦进策时所说。说明了只有正义的战争才会获胜的道理。董公奉劝刘邦要重视舆论宣传在策略中的运用,要以此来赢得人心,获得最广泛的支持,从而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方能成就帝王之业。

【27、】 今日悬守穷城,事已危急,若复示弱,必为所屠,惟当见强待之耳。

【注释】《南齐书·高帝上》。

【解析】这是萧录之面对强敌而实行的一种空城计。因为当时的形势很危急,萧录之率领的军队只有数百人,而当时的来犯之敌却声势浩大。这里也充分说明了“兵者,诡道也”。战争,往往是很难捉摸的,聪明而勇敢的将帅往往示敌以假象,迷惑敌人,而自己又能洞察敌人的阴谋,这样才能在战争中取得主动权,获得胜利。

【28、】 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去国,不絮其名。

【注释】《史记·乐毅列传》。恶(wu)声:中伤对方的话。不絮其名:不为自己的名声辩白。絜,同“洁”。

【解析】古代君子,绝交了不说彼此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绝不为自己的名声辩白。这是乐毅推崇的君子之道。他以君子自况,面对燕惠王左右之人的说辞,面对先王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他决意上书燕惠王,表达自己的志向。

【29、】 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

【注释】《汉书·张良传》。

【解析】忠言尽管刺耳难听却有利于立身行事,猛毒的药剂尽管苦口难咽却有利于祛病。此语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刘邦攻入咸阳后,看到“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就准备留在宫中享乐。大将樊哙劝刘邦不可贪恋咸阳,久留宫中,但刘邦充耳不闻。张良就给刘邦分析了秦亡的原因,指出如果刘邦贪图享乐,就会蹈秦亡之辙。劝他听取樊哙的忠直之言,以成霸业。刘邦这才有所醒悟,听取了樊、张二人的忠告。

【30、】 物之兴衰,情之起伏,理有固然矣。

【注释】《后汉书·郭皇后纪》。

【解析】物有兴衰,理有起伏,这是自然规律。皇后尽管位尊至极,但必须依赖于皇帝对她的好恶,所以地位很不稳固,随时都可能有变。得宠则尊贵无比,泽被父兄;失宠则自身难保,甚至祸及家人。范晔基于这种情况,以“物之兴衰”一句叹息皇后命运的易变,从而启发人们居安思安,防患于未然。

【31、】 青采出于蓝,而质青于蓝。

【注释】《史记·三王世家》。此言引自《荀子·劝学》。青采:青的色彩,采通彩。蓝:植物名,其叶可制青色染料。质:本质,实体。此指提炼出的颜色。

【解析】此条今亦作“青出于蓝而青(胜)于蓝”。多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这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褚少孙(《史记》补叙者)引此语,是要告诉大家,天子若好德,谋于信义,后世胜前。

【32、】 既不能诛翦逆贼,正当同死朝廷耳。

【注释】《南史·列传第四十一》。翦(jian):消灭,灭掉。

【解析】萧藻派兵灭侯景之乱,侯景派萧邕占据京口。萧藻遂生气而得病,有人劝他逃至江北,他不肯,说:“我不能消灭逆贼,就应同朝廷共亡。”结果绝食而死。这表现了萧藻宁死不屈的气节。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岸边,那种豪气为萧藻所继承和发扬。

【33、】 鸷鸟舍巢,必有探卵之患。

【注释】《北齐书·帝纪第六》。探:掏。

【解析】文宣帝驾崩后,幼主即位,齐孝昭帝当时在禁宫中服丧。除太傅、録尚书,朝政都由孝昭帝决定一个多月后,他仍住在藩邸,诏书多与他无关:他的门客对他说:“鸷鸟离开巢穴,就一定有被掏取卯的忧患,现在这个地方,怎么能经常出去呢?”于是孝昭帝就跟着废帝到邺,住在了领军府。

【34、】 往车虽折,而来轸方遒。

【注释】《后汉书·左周黄列传》。

【解析】前面的车虽然已经折断,而后来的车却正在急速前进。东汉中期以后宦官专政,政治腐败,但是由于一大批忠臣贤将能够力挽狂澜,匡扶社稷,补救时弊,所以尽管国家遭受了一些磨难,而汉家王朝却始终倾而未颠,决而未溃,没有彻底垮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正是这些股肱之臣前仆后继、戮力为国的壮举,才保全了刘姓江山。

【35、】 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敬之如鬼神,畏之如雷霆。

【注释】《梁书·贺琛传》。

【解析】像父母一样地爱戴他,像日月一样地敬仰他,像对待鬼神一样敬重他,像看待雷霆一样畏惧他。这也是贺琛在其奏表中列举的一种不良现象。他认为当时的州郡之官没有“恤民之志”,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由于当时的社会风气恶化,人们争侈竟靡。因此他主张应“严为禁制,道之以节俭,贬黜雕饰,纠奏浮华,使众兼知,变其耳目,改其好恶”。

【36、】 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

【注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此语出自司马相如《上书谏猎》。

【解析】这句话本是用来劝告皇帝不要打猎的。因为“祸患本来大多隐藏在隐微之处而发生于人们疏忽的时候”。揭示了祸患的到来往往非常突然、非常隐蔽,常常在人觉察不到或有所忽略的地方发生。

【37、】 高树靡阴,独木不林,随时之宜,道贵从凡。

【注释】《后汉书·崔驷传》。

【解析】高耸入云的大树没有树荫,一棵树成不了树林。做事应顺应形势,治国之道正在于能顺应民众之心。崔驷博览群书,是东汉著名经学大师。他酷爱读学,不事功名,屡为时人嘲笑。崔驷模仿扬雄的《解嘲》作《达旨》来回答嘲笑他的人。所选即为其中一句。它强调了集体力量的伟大,指出出类拔萃的人固然令人敬仰,但伟大的事业不是单靠杰出者就可以成就的,而是大家共同奋斗才能成就的。

【38、】 朝野一礼,则家无殊俗。

【注释】《南史·列传第十四》。野:民间。

【解析】朝廷与民间的礼法制度相同,因而私家没有不同的习俗。古代中国,以礼治国,国君用统一的礼法制度进行统治。他们希望礼能统一人民的行为,使人民不敢反抗。这是一种愚民政策,是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对人民施行的精神统治。

【39、】 穷则独善,达以兼济。虽出处之道,其揆不同,用舍惟时,贤哲是蹈。

【注释】《梁书·谢胐传》。

【解析】这里体现了儒家的思想,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也就是说,仕途上不得志时,就要照顾好自己,所谓明哲保身;若仕途顺达,得到任用就应该兼顾天下百姓,应以仁者胸怀,去关爱天下的每一个人。这也是古代士子们所追求的最高人牛目标,他们日习经史,陶以礼乐,就是希望能够代圣人立言,辅助君王治国。如若生逢其时,幸逢明君,自然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达到兼济天下的目的;如若不幸,恰逢乱世,而不为所识,就应善待自己,独善其身。这种观点自然有其局限性。

【40、】 下无磐石之托,上有累卵之危。

【注释】《南史·宋本纪》。托:寄托;依靠。

【解析】在下没有坚固的磐石做依靠,在上却有堆垒起来的蛋滚下来的危险,处于这样的境地,就如坐在即将爆发的火山口上,真是危险到了极点。汉代王符《潜夫论》中曾说:“居累卵之危而图泰山之安,为朝露之行而思传世之功。”用累卵之危来形容险境,更形象生动地表明了危险的程度。

【41、】 惇任仁人,退远残贼。

【注释】《汉书·成帝纪》。悖(d。n):敦厚,笃厚。

【解析】重视并任用有仁爱之心的人,斥退并远离凶残暴虐的人。此语出自汉成帝河平元年四月的诏书中。成帝刘骜下诏要求群臣戮力辅佐他的江山社稷,并希望群臣能够各修其职,重用仁者,远离小人,以使天下归仁,国泰民安。这既是成帝的理想,也是天下黎元的愿望与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它体现了汉成帝所遵从的儒家治国思想的指导原则。

【42、】 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注释】《史记·孔子世家》。送人以财:拿钱财送给人。送人以言:给人赠言。仁人:道德高尚的人。

【解析】孔子周游列国,到周室学礼,拜访老子。老子说:富贵的人送行时赠予的是钱财,品德高尚的人送行时赠予的是嘉言。于是老子赠言于孔子,告诫孔子说:聪明深察的人易遭杀身之祸,因为他好评论人;博学善辩的人易危害自身,因为他好揭人的短处;为人子、人臣不要突出自己。

【43、】 惟德是辅,天道之常也;见机而作,人事之会也。

【注释】《周书·列传第二十五》。

【解析】王悦带领部下随达奚武征伐梁汉。达奚武让王悦说服梁汉城主杨贤。于是,王悦写信给杨贤说:“天道常理只辅助有德行的人;人办事要见机行事。……先投降的人会得到赏赐,后顺服的人会被诛杀。事情应有变通,现在就是这种情况。”王悦这番话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劝说杨贤,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颇有说服力。

【44、】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魏书·献文六王列传》。

【解析】为官的人,贵在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身边或手下的人。

如果能够做到品行端正,那么在属下心目中白然会树立起崇高的威信。使下属做到令行禁止。反之,纵使下属迫于上司的威势去执行命令,也不会使他们心悦诚服,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5、】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注释】《后汉书·杨震传》。

【解析】灾祸与幸福不是无故降临的,都是人自己的行为招来的。汉桓帝经常以私访为名出游,杨震的儿子杨秉以尚书的名义力谏,劝桓帝不可扰乱尊卑次序,或以一己之私欲而使国家无主,朝政废弛。杨秉以“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来劝桓帝不可咎由自取,甘蹈覆亡。

【46、】 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败军之将不可以语勇。

【注释】《汉书·韩信传》。

【解析】亡国的大夫没有救亡图存的能力,败军之将没有夸耀豪勇的资格,韩信大破赵军,不仅是因为韩信的才能过人,同时也因为陈馀的不可理喻,不去采纳李左车的计谋。假如赵国用了李左车的方案,韩信的军队不但不能势如破竹,甚至会失败。所以,韩信十分佩服李左车的大将之才,在俘虏了李左车后不但放了他,而且把他当做师长一样敬重。韩信在平定了别的诸侯后,即将攻燕伐齐时,虚心向李左车求计。李左车就说:像我这样的亡国大夫、败军之将哪有资格谈论军国大事。韩信再三恳请,李左车感韩信知遇之恩,才参与谋划。

【47、】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注释】《史记·魏公子列传》。

【解析】领兵在外打仗,为了国家的利益,君主的命令有时可以不接受。战争有关国家的兴亡,战争中放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国家的利益。将领在战争中拥有特权,对无助于战争胜利、不利于国家利益的命令,可不去执行。

【48、】 贪夫徇财兮,烈士徇名。

【注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贪财的人为钱死,节烈之士为名亡。

【解析】大干世界,芸芸众生,人生的追求各不相同。一生困于名利贫贱,终日奔走显然不是贾谊的追求。他所向往的是投身改革,有所作为,做一位徇名的烈士。

【49、】 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

【注释】《史记·秦本纪》。

【解析】邻国有圣人,便是敌国的忧患。这句话里包含了重视人才的思想。

秦穆公听了由余的一席话,认识到他的贤能,觉得让他待在邻国对自己是个威胁,便想方设法把由余从戎王那里夺过来。结果秦用由余的计策讨伐戎王,得到十二城,拓地千里,称霸西戎,奠定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这是古代重视人才,引进人才以强国的显例。

【50、】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史记·项羽本纪》信饬百官,众功皆兴。

【注释】《史记·五帝本纪》。信饬:申令整饬,即下令整顿。百官:各级各类官员。众功:指各项事业。

【解析】这是《五帝本纪》中《尧本纪》的两句话,说的是帝尧下令整顿各级各类官员的作风,官员们的作风整顿好了,各项事业就会发达起来。它突出强调、着重指出的是百官与事业之间的关系,即认为官员的作风是事业成败的关键。

【51、】 富之与贵,虽以功绩致之,必由道德守之。故善始者未足称奇,令终者乃可重耳。

【注释】《宋书·吴喜传》。

【解析】富与贵,虽然是通过建立功勋来得到它,但一定要用好的道德守护它。所以有好的开始不值得称奇,能够有好的结束才值得称道。这就说明建立功勋,成就一番事业比较难,但打天下难,守天下更难。因为人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时刻会感到压力的存在,这样便能发奋图强,建立功勋。相反,如在幸福安逸的环境中,人们就容易放松警惕,放任自流,最终自己也将无所作为,甚至身败名裂。

【52、】 壮士行,何畏!

【注释】《汉书·高帝纪上》。

【解析】刘邦在沛县作亭长时,曾经押送囚徒到骊山。途中逃掉很多囚徒,刘邦干脆全放了他们,但其中有十多人愿意跟从刘邦。夜晚刘邦等人在大泽中行走,有大蛇当道,众人都请求绕道而行,独有刘邦说:“壮士行,何畏!”他拔剑斩蛇,率众行路。众人都叹服刘邦英勇无畏的气概。从此,高祖斩蛇的故事就传为美谈。

【53、】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注释】《史记·春申君列传》。乱:祸害。应当决断而不决断,反过来就要遭受祸害。

【解析】办事果断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优柔寡断绝成不了大器。司马迁引用这句话说明春申君晚境悲凉的原因。春申君欲长保权势富贵,信任李园,不听朱英之谏,终于中了李园的奸计而遭杀害。在战国四公子中,他的结局是最悲惨的。

【54、】 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事堕哉!

【注释】《史记·夏本纪》。庶事:众事。丛脞:细碎烦琐,比喻胸无大略。

【解析】国君英明,大臣贤能,各种事业才会兴旺发达;国君忙于琐碎事务,胸无大略,大臣便会懒惰,各项事业就会败坏。这是舜与大臣一起娱乐时从心底流出的歌,是他毕生从政经验的总结。

【55、】 始如处女,适人开户;后如脱兔,适不及距。

【注释】《史记·田单列传》。适(di):通“敌”。开始时犹如处女般怯弱,诱使敌人打开门户;然后像脱逃的兔子那样迅猛,突击敌人,使敌人来不及抵抗。

【解析】此句是对田单用兵之奇的赞誉。田单用反间计,使燕人割齐降卒之鼻,掘齐人城外之冢以示弱于敌,却以此激起齐卒奋起保家,然后他看准时机,乘燕军懈怠,夜用火牛突击燕军,如脱兔之迅猛,一举收复七十余座城池,迎齐襄王复位。

【56、】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注释】《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三寸之舌:喻击中要害的言语。

【解析】毛遂自荐的故事家喻户晓。毛遂以他的机智果敢脱颖而出,助平原君与楚结盟,请兵救赵。平原君也由先前轻视毛遂转而佩服有加,奉他为上客,并称赞毛遂三寸舌强过了百万军队,使得赵国不动兵刃与强楚结盟,解秦围赵之急。

【57、】 非法不言,非道不行。

【注释】《史记·梁孝王世家》。此言出自《孝经·卿大夫》。不合礼法的话不说,不合正道的事不做。

【解析】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总是不断地宣扬,为臣要循规蹈矩,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管是臣子还是一般的百姓,其行为都要符合统治者所制定的礼。这个礼也是统治阶级的统治秩序,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不过这里讲的是“法”和“道”,不符合国家法规的话不说,不符合为人、为臣之道的事不做,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然而,“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儒家的思想,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更接近法家的思想。强调法对人的言行的约束,这多少要比儒家的“克己复礼”思想多一些进步意义。这句话是针对梁孝王依恃窦太后的宠爱,骄奢无度说的,意在告诫人们应遵守礼法,遵守做人之道。这当然也是古人立身处世的准则。

【58、】 仇雠有善,不得不举,亲戚有恶,不得不诛。

【注释】《三国志·吴主五子传第十四》。

【解析】孙权死后,诸葛恪迁升孙奋到豫章做官,奋怒,不从命。奋屡次越法度,诸葛恪进谏说:仇人有善行,一定要推举出来,亲戚做错事,也定要诛杀。

意即孙奋虽贵为王子,但他有错误也要受到惩罚。赏罚分明,一视同仁,这在以“人治”为思想的封建社会是尤为可贵的。

【59、】 自损者有余,自益者弥昏。

【注释】《晋书·列传第八·文六王》。自我贬损者做事有余力,自高自大者只会越发糊涂。

【解析】齐王攸每次参议朝政,都悉心陈述自己观点。任太子太傅时,献箴教诲太子弘道、储德,行王道来安定宗室,不要依靠施以恩惠。这句话劝太子不可自视过高,要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宗室是卫护国家的屏藩,要亲之信之来巩固统治;若是自高白大,轻慢宗室,必然带来灾难性后果。“自损者”怀有忧患意识,这是成功所必需的。

【60、】 遭难流离,以至大辱,志操寡薄,不能自尽。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二》。

【解析】文宣帝想命令冯文洛杀上党刚肃王高涣,就把妃子李氏送给他做妻子。乾明元年,高涣的余骨被收,谥号为刚肃。有人劝李氏回到文宣帝身边。

文洛因为从前的恩义,修饰一番后去见李氏。李氏把文洛领到阶下,数落他说:“遭逢祸难,流离失所,已经是大耻辱,而志向节操不高尚,所以没有自尽,幸好得到恩诏,才能返回宫闱之内。”

【61、】 莅之以清心,镇之以无欲,勖之以弗倦,翼之以廉谨,舍日计之小成,期远致于莫岁,则浇薄自淳,心化有渐矣。

【注释】《宋书·列传第十二》。

【解析】这是袁豹献上的建议,他认为民以食为天,国以民为本,并列举了兴农抑商的各种建议,最后谈到了务田于人有很大乐趣,它可以使人心情宁静,安居乐道,同时也可以减少欲望,修身养性,最终使人在期待中享受大自然的恩宠,获得身心的健康。

【62、】 怒不变容,喜不失节,故是最为难。

【注释】《三国志·后妃传第五》。

【解析】这是曹操赞赏卞皇后的话:怒不形于色,喜时做事不失分寸,所以这是最难的。确实,遇事不惊、处变不乱、镇定自如、从容大度不仅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涵养和能力。然而这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所以曹操特别欣赏卞皇后。

【63、】 人生免饥寒幸甚,岂望富贵。

【注释】《南史·列传第二十八》。

【解析】柳元景少时家境贫寒,一日天寒日暮,在大雷岸边徘徊,心中充满羁旅愁怀,突遇一老父,说他将来定会大富大贵,位及三公。元景认为人生能够免于饥寒已经很幸运了,还企望什么富贵。在当时,这种说法是很现实的。元景肯承认自己的现状,正视困境,后来他真的成为大将,追忆起大雷岸边的老父,老人已不知去向了。

【64、】 去弊拯民,必存简恕,舍网修纲,虽烦易理。

【注释】《宋书·武帝中》。

【解析】去除时弊,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必然也会触犯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但他们的利益因妨碍全局利益,必然要弃兵保车。舍弃一部分人的利益而获得国家、社会的大治是英明的君主应该采取的明智之举。“舍网修纲,虽烦易理”是指只有抓住事物的根本,突出重点,即使有时显得烦琐,也是合乎事理的。

【65、】 德高者则位尊,任广者则禄重。

【注释】《魏书·高闾列传》。任:能力。

【解析】施以仁义之道的人,他的地位就受人尊敬,人民也爱戴他。能力强的人所得的报酬也就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为国之道,其要有五:一日文德,二日武功,三日法度,四日防国,五日刑赏。

【注释】《魏书·高闾列传》。

【解析】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有五点:文德、武功、法度、防国、刑赏。以文德广施天下,可治民心;以武力威镇内外,可保社稷;以法度正民品行,则可得太平;防国、刑赏又可使外不敢侵,内不敢乱。处理好这五个问题,则天下治矣。

【66、】 直谅多闻,古之益友。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论语日:“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即与忠诚耿直、博古通今的人做朋友,可以受益无穷。而刘向正是这样的人,他对汉室江山忠贞有加,屡次上书,直言相谏,劝成帝收回王权,以免大权旁落外姓手中。刘向见多识广,博闻强记,他的论证引用大量史实中的经验与教训,雄辩滔滔,有策士风范。只是汉成帝未能认识到刘向进谏内容的重要性,没有把他当做益友来对待。

【67、】 气调时豫,宪平人富。

【注释】《后汉书·章帝纪》。

【解析】风调雨顺,时和年丰,刑法公正,黎元富庶。这是一幅太平盛世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章帝在位期间,废除了残酷的刑罚,减租免赋,提倡儒学礼乐,国家出现了安定平和的局面。范晔在《章帝纪》的赞语中给予了章帝高度评价。以“气调时豫、宪平人富”这种理想社会的景象来形容当时的社会。

【68、】 人情惮难而趋易,好同而恶异,与治道相反。

【注释】《三国志·张严程阚薛传第八》。

【解析】吴王孙权说:人在感情方面是怕困难而趋向于易,喜欢志同道合,而讨厌别人与自己意见相左,这与治世之道恰恰相反。治世应不怕困难,迎难而上,并乐于采纳不同的意见,这样国家才会有生机和活力。一个国家如果不允许不同政见存在,只能是一潭死水;如果只求解决简单的问题,弃难于不顾,社会就会停滞不前。因此,只有广开言路,并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国家才能不断进步。

【69、】 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注释】《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

【解析】关羽善待兵士而对士大夫傲慢,张飞敬重君子却不体恤小人物。

关羽的平易近人、重情重义,人所共知,而张飞对下属骄横无礼,最终被手下所杀。因此,我们从关、张二人身上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对社会地位高或地位低的人都应一视同仁、有情有义。

【70、】 握权,则赴者鳞集;失宠,则散者瓦解;求利,则托刎颈之欢;争路,则构刻骨之隙。

【注释】《晋书·列传第二十五·潘岳》。握权时人们向你聚拢,像鱼鳞一样排列紧密;失宠时人们离你而去,像瓦片被摔碎了;有求于你则和你结刎颈之交;有利益冲突则对你怀有刻骨仇恨。

【解析】潘尼少有清才,与潘岳一起以文章著名。他不计较仕途进退,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汲汲于富贵、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的极度蔑视。崇尚道德最重要的是安身,安身必须公正无私,公正无私则只有通过清心寡欲来实现。一点儿私欲也会引起人们之间的矛盾,甚至败坏风俗。

【71、】 爱而不教,终至凶戾。

【注释】《后汉书·何敞传》。

【解析】对于子女,父母如果只一味溺爱而不教诲,最终将陷子女于灾难之中。汉和帝时,窦宪专权,尚书何敞上书窦太后,请求抑制窦氏兄弟的气焰,并以郑武公溺爱少子叔段、卫庄公溺爱庶子州吁的事例,说明“爱而不教,终至凶戾”的道理。但何敞的建议未被采纳,反招致窦宪的报复。但最终事实证明了何敞的正确性,窦宪兄弟的嚣张气焰最终被刘姓所灭。

【72、】 仁行而从善,义立则俗易。

【注释】《汉书·武帝纪》。

【解析】君主仁及四海,万民则从善有加;君主义贯九州,百姓则民风淳朴。

这是汉武帝元狩六年六月诏书中的话。武帝以为,国家虽然颁布了法令,但人民不能遵守执行,这应归咎于官吏在宣传上的疏忽,和他们的乘势扰民。因而武帝要求官吏以身作则,仁爱待民,这样才可以使百姓不教自化。

【73、】 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注释】《史记·张仪列传》。轴:车轴。铄(shu。):销熔。积毁销骨:众多的诽谤可以毁灭一个人。

【解析】战国时期的纵横家凭自己如簧之舌,游说于诸侯国之间,或合纵以抗秦,或连横以破六国。他们对“人言”的领悟极深。“把羽毛堆积起来,可以沉船;把很轻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可以压断车轴;众多的诽谤可把金石熔化,可把骨头销毁”。正是因为看到了“人言”的魔力,众多的说客才会穿梭于各国之间。

【74、】 夫无功而赏,劳者不劝,上忝下辱,乱象干度。

【注释】《后汉书·赵典传》。

【解析】臣下无功而乱加赏赐,即使是勤恳上进的人也会懈怠无为;君主无道,臣下就会受辱,这样就会扰乱天象,破坏礼法。汉桓帝时乱封侯,滥赏赐,使不少无能无功之人平步青云,尸位素餐。群臣敢怒而不敢言,只有大鸿胪赵典直言进谏,指出无功而赏的弊端,以期通过晓以利害来禁止滥赏乱封。

【75、】 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注释】《史记·赵世家》。至德:至高的德行。和:附和。《商君书·更法篇》:“郭偃之法日: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讲究最高德行的人,不附和世俗之见,成就大功业的人不一定凡事都和民众商议。

【解析】这是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论辩中,肥义为支持赵武灵王的改革而发表的意见。此句与《商君书·更法篇》相似,指出大凡成就大事业的人,都具有超越凡人的思想,太在乎大众的想法,只会贻误时机。这一正确思想有力地支持了赵武灵王的改革。

【76、】 规小节者不能成荣名,恶小耻者不能立大功。

【注释】《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规:遵守。恶(wu):憎恶。

【解析】成就大业的人,并不重看小节操。因为拘守小节就不能成就光辉的名声;憎恶小耻辱就不能建立大的功业。

【77、】 德薄而位厚,功轻而禄重,贪夫之所徇,高士之所不处也。

【注释】《晋书·列传第九·王沈》。徇(×0n):通“殉”。为了某种目的而死。德行不足而职位很高,功劳很少但俸禄优厚,这是贪夫所冒死相求的,而高尚之士是不愿身处这种境地的。

【解析】王沈在高贵乡公朝任尚书,曾悬赏请百姓举贤才、斥奸佞,评议朝政。有人担心会有贪利而轻率举荐的,王沈这句话表示相信会得到高尚之士的。君子以立德为上、受赏为下,会量力而行的。

【78、】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易俗移风,莫善于乐。

【注释】《魏书·刁雍列传》。

【解析】治国安民,没有比礼更好的了;移风易俗,没有比乐更好的了。儒家思想注重礼乐教化,让礼乐逐渐感化人民,改变风俗,从而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79、】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注释】《汉书·项籍传》。

【解析】汉军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已走到穷途末路。他在帐中大饮闷酒,回想起过去自己拔山扛鼎、豪情盖世的业绩,回想起自己勇冠三军的胆识,如今竟落得这般天地,不禁悲从中来。自己的生死早已置之度外,但自己宠爱的虞姬与多年乘坐的乌骓马却怎么也割舍不下。项羽思前想后,禁不住慷慨悲歌,泪下沾衣。所选即为项羽当时所吟的《垓下歌》,体现了一种英雄末路的悲壮情怀。《垓下歌》也成为文学史上的奇葩,为人们千古传诵。

【80、】 欲知其君,观其所使,见其下之明明,知其上之赫赫。

【注释】《三国志·虞陆张骆陆吾朱传第十二》。赫赫:声威盛大。

【解析】吴国大将军骆统说:想知道国君的为人,看看他所用之人就可知。

如果他的官吏精明能干,那么国君本人也很有声威。俗语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志同道合的人会聚在一起。从诸葛亮的足智多谋、高风亮节中即可知刘备必为英明之主。因此,骆统的这句话是非常正确的。

【81、】 驴!汝好为之,如汝人才,皆已令仆。

【注释】《南齐书·刘祥传》。

【解析】这是南朝齐刘祥的言语,刘祥,东莞莒人,建元中,官任冠军征虏功曹。刘祥擅长文学,行事轻言肆行,往往不避高下。永明间,王奂为仆射。一次,刘祥与奂子融同车,行至中堂,看见路人正在赶驴,于是刘祥说:“驴!汝好为之,如汝人才,皆已令仆。”这里表达了他对朝中一些官吏的嘲讽,可谓言词尖锐,人木三分。

【82、】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注释】《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卑鄙:卑贱低下。猥:表示谦卑。

【解析】诸葛亮在南阳耕地以待时而出,刘备不嫌弃他的地位卑微而三顾茅庐,终于感动了诸葛亮。诸葛亮不仅辅佐刘备去取得天下,而且为兴蜀事业鞠躬尽瘁。此句表达了诸葛亮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三顾茅庐”也成为广为传颂的美谈,给后世帝王择才用人以启迪。

【83、】 据洪图而轻天下,吝寸阴而贱尺璧。

【注释】《南史·列传第十六》。

【解析】《南史》著者李延寿从袁氏家族各位忠烈之士的行为看出:怀有宏图大业而以天下为轻,吝啬寸把光阴而以尺璧为贱。人要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同时又要珍惜时间。古人从四时变化、物华代谢中,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所以珍惜每一寸光阴,把它看得比玉璧还要重。

【84、】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注释】《汉书·项籍传》。

【解析】主动出击就能制服敌人,被动应战就会被敌人控制。故克敌制胜,讲究抢占先机。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厂领导的起义风起云涌,波及全国。项梁看到天下亡秦的大势,就同项羽密谋起义,先发制人。于是叔侄二人先杀掉了会稽郡的代理太守,收纳了吴中的士兵,从而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举义活动。

【85、】 化人在德,不在用刑。

【注释】《后汉书·王龚传》。

【解析】教化的关键在于以德服人,而非用刑罚来恐吓人。南朝太守王畅在惩治豪族时常诉诸严刑峻典。功曹张敞劝谏他用刑不如施惠,严罚不如德教。后者更容易被人接受而且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有利于社会稳定。王畅听取了建议,开始简化刑罚,崇尚仁义,以德化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86、】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

【注释】《三国志·荀彧荀攸贾诩传第十》。

【解析】曹操与袁绍争天下,荀彧对此评论到:袁绍表面上宽容而内心忌妒别人,任用人才却猜忌他;曹公豁达大度、不拘小节、唯才是举。这是袁、曹的最大不同,也是导致袁绍失败、曹操成功的重要因素。袁绍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必然众叛亲离,而曹操用人不疑,使其智囊力量不断壮大,最终成就一番大业,因而,我们要从袁绍身上吸取教训,从曹操身上总结经验。

【87、】 人生须自放,不可终朝读书。

【注释】《魏书·孝文王列传》。放:释放。

【解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应在刻苦读书的同时适当地释放自己。

不可死读书,成为一个满腹经纶而没有一点实际能力的人。

【88、】 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注释】《汉书·项籍传》。

【解析】人得了富贵不回故乡夸耀一番,就如同身着锦绣,走夜路一样,毫无乐趣。项羽攻进咸阳后,杀了秦国降王子婴,火烧秦宫,收罗宝物,尽俘宫中妇女,然后就打道回江东。谋士韩生劝他驻扎关中,以图帝王之业,项羽就说了上面的话。项羽的言行暴露了他自私狭隘、鼠目寸光的缺点,这也注定了他在楚汉战争中终将败北的命运。

【89、】 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奚可甚哀?当今之世,咸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

【注释】《汉书·文帝纪》。

【解析】此语出自汉文帝的遗诏中,着实难能可贵。文帝认为,生死之事是天经地义的事,是自然界共有的规律与法则,没有必要为之悲哀。那种贪生怕死、主张厚葬与长年服重孝的做法,是不值得赞成的。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难得的明君,他在位23年,一直执行清静无为、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他本人及宫廷人员也崇尚节俭,因此吏治清廉,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出现了一段相对安定清明的太平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90、】 贤者诚重其死。

【注释】《汉书·季布传》。

【解析】贤能的人都十分珍爱生命,即使是身临绝境也不会轻生。季布身为大将,在遭到捉拿时宁愿削发为奴,也不去以死保重大将风范。因为他自负其才,受辱含羞,欲有所作为。他要存活下来,等待时机重新发挥才智,施展抱负。季布忍辱负重,十分谨慎地选择了屈辱的生存,是对自己的理想和未竞的事业高度负责的表现,这和那些动辄寻死上吊的妇人不可同日而语。

【91、】 强毋攘弱,众毋暴寡,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注释】《汉书·景帝纪》。

【解析】此语出自汉景帝后元二年的诏书中。景帝刘启针对当时农业欠收、百姓贫病、官吏贪暴的现实,提出了自己的施政理想,设计了一个强不凌弱、众不欺寡、老有善终、幼有所养的理想社会。并希望通过治理达到这一目标。

但是这种纯粹乌托邦式的社会根本无法在封建社会中得以实现。

【92、】 必欲舁堂睹奥,宁可汩其先后。

【注释】《周书·列传第三十七》。异(sheng):登上。汩(gu):疏通。

【解析】天和三年,北齐人请求与周通好,周高祖派兵部尹公正出使。尹公正和齐人谈论《周礼》时,齐人答不上来。于是命令熊安生和尹公正谈。尹公正善于辩论,安生就说了一些以前没有谈到的,并挑机要突然问他。安生说:“一定想要升堂入室睹其中的奥妙,就要疏通先后关系。”尹公正问了他所疑惑的问题,安生从根本上一一给他做了解答。

【93、】 衰周之末,贵诈贱诚。

【注释】《晋书·列传第二十一·皇甫谧》。在周朝末年这种衰落的时代,以狡诈为贵而以诚实为贱。

【解析】乱世纷争,诸雄并起,难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君主难保其位,为臣不知谁是自己真正的归属,只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人施以真诚是正常的,行为有损仁义也是正常的。至于那些抛弃礼法、丧失本心的人,一味崇尚狡诈则为人所不齿。道德教化的根本可不是让人们为利益而相互欺诈,但善意的谎言有时是必要的。

【94、】 人各有能,兹言乃信。

【注释】《南史·列传第九》。

【解析】《南史》作者李延寿纵观谢氏家族的兴衰败亡,感慨万分,发出了如上感叹。常言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能,这是确实的。谢灵运以诗闻名,谢裕以德行传美誉,而景先又以节义称美名。

【95、】 非臣不乱,非臣不平。

【注释】《南史·列传第八》。

【解析】史有忠臣,也有乱臣。忠臣辅助君王治理国家,因而天下没有忠臣不能平定;乱臣助纣为虐,使国家混乱无序,因而天下没有乱臣也不能混乱。由此可见臣子的重要性,这恰反映了君主的人才观。君主用人不当就会造成乱臣祸国,而君主唯才是举,又可使国运昌隆。

【96、】 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

【注释】《史记·乐毅列传》。

【解析】善于开创的人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结局。

后者更具辩证思想。乐毅在给燕惠王书中,以此申明己志,表达不愿为昏主效力的决心,表现其强烈的抗争精神。

【97、】 雕文刻镂,伤农事者也;锦绣纂组,害女工者也。农事伤则饥之本也,女红害则寒之本也。夫饥寒并至,而能亡为非者寡矣。

【注释】《汉书·景帝纪》。

【解析】在建筑上雕刻花纹,在织物上刺绣各种花色的彩带,都要浪费劳动力。这就会影响农业生产和正常的女红工作,而这恰恰成为饥荒和寒冷的根源。这段话出自汉景帝的诏书中,它体现了景帝的农本思想。汉初,由于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经济后退。汉景帝的这种主张,对恢复和发展经济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98、】 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注释】《史记·律书》。教笞:教训和鞭挞。捐:废除。偃:止息。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就如同教育子女不能完全废除体罚,治理国家不能废除刑罚一样,用于诛暴救危、平定乱世的正义战争也不能不采取。只是运用起来有巧妙和笨拙的不同,实行起来有合理不合理、正义不正义的区别而已。

这是对那些不识时务、不讲大体、一味反对武力抗暴的“世儒”(即俗儒)的严厉批判。

【99、】 兵久则力屈,人愁则变生。

【注释】《后汉书·冯衍传》。

【解析】连年战祸会使社会财力物力衰退;百姓忧患过度就会起义反抗。

鲍永镇抚北方时,冯衍向他献策,希望他发展生产,安抚黎元,以求地方人民乐业,社会稳定。鲍永认为冯衍言之有理,就缮甲养士,屯田积粮,并收到了长治久安的效果。

【100、】 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注释】《汉书·贾谊传》。

【解析】这是贾谊对礼与刑两种统治手段不同作用的论述。体现了他明显地重礼轻刑的倾向。他认为以礼义治国,就积累了礼义,国家就会成礼仪之邦。

用刑罚来统治百姓,就积累了刑罚,必然残暴成风。崇礼成习,百姓就能和睦亲附,乐业安居。尚刑成风,就会招致民怨沸腾。贾谊总结了秦亡的教训,得出“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的结论。这一结论白有其道理,但贾谊片面地看待礼义与刑罚的作用,不免有失偏颇。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alingn.com
文章来源:阿里云社区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分享者社区  ✅健康者社区  云书社区  ✅今日健康  ✅分享笔记  ✅伏羲社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