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社区|二十五史名句欣赏【24】…… – 阿里社区

阿里社区|二十五史名句欣赏【24】……

二十五史名句欣赏【24】

1、 礼有变正,又有从宜。

【注释】《南史·列传第六十一》。

【解析】沈洙是陈武帝时掌管仪礼的大臣。建康令沈孝轨想要回家奔父丧,但由于公事缠身,归期定不下来,家人不能等待,打算拆除灵堂,于是向沈洙咨询是否符合礼仪。沈洙认为孝轨身在异域,归期无法计算,若不除孝,他的弟弟不能婚娶,这有悖于人情。礼仪制度有变有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宜。

2、 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蚤为其所。

【注释】《宋书·武帝上》。蚤:同“早”。【解析】这是东晋末年,桓玄篡位,有人于桓玄面前评论刘裕之语。意思说刘裕有帝王之相,不会久居人下,希望桓玄及早采取措施,然而当时的桓玄也由于刚立帝位,需要暂时利用刘裕,因此他说:“我方欲平荡中原,非刘裕莫可付以大事。关陇平定,然后当别议之耳。”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各种势力,往住在彼此利用中获得生存,但也因此养虎遗患,最终桓玄被刘裕消灭了。

3、 交浅而言深者,愚也;在贱而望贵者,惑也;未信而纳忠者,谤也。

【注释】《后汉书·崔驷传》。

【解析】交往很浅却倾吐知心的话,是愚蠢的行为;身为下贱却觍颜事贵是迷惑不明智的做法;本来不相信却当做忠言听取,这是诽谤的态度。崔驷学富五车,文章冠盖当时。因章帝的推荐,成为窦宪的座上客。窦太后执政后,窦宪把持着朝政大权,崔驷献书劝谏窦宪,本句就是文章开头一句。崔驷以此自谦,表明自己本来不具备上书的条件与资格,只是因为窦宪的宽宏大量才得以进言。指出自己与窦宪交情虽浅,但想说些知心话的心情,委婉而易于接受。

4、 经纶惟始,九伐未申,长恶不悛,遂逞凶逆。

【注释】《南史·齐本纪》。悛(quan):悔改。

【解析】齐高帝萧道成开始统治国家之时,面临的状况是:战乱频仍,危机四伏,冤无处伸张,恶不知悔改。高帝着手处理政事,扭转了国家凶逆的局面,使“沮浦安流,章台顺轨”。

5、 德薄而位厚,功轻而禄重,贪夫之所徇,高士之所不处也。

【注释】《晋书·列传第九·王沈》。徇(×0n):通“殉”。为了某种目的而死。德行不足而职位很高,功劳很少但俸禄优厚,这是贪夫所冒死相求的,而高尚之士是不愿身处这种境地的。

【解析】王沈在高贵乡公朝任尚书,曾悬赏请百姓举贤才、斥奸佞,评议朝政。有人担心会有贪利而轻率举荐的,王沈这句话表示相信会得到高尚之士的。君子以立德为上、受赏为下,会量力而行的。

6、 人情挫辱,则义节之风损;法防繁多,则苟免之行兴。

【注释】《后汉书·杜林传》。

【解析】人情受到挫折与侮辱,讲正义、重气节的风气就会受到损害;法律条文太多,那种企图侥幸逃避惩罚的行为就会泛滥。光武帝年间,大臣们曾向刘秀建议严罚峻典,以震慑作奸犯科之人。大臣杜林极力反对,他认为因为很小的过错而重罚于人,就会伤害人民的感情,使忠义之风衰退,因此现行法律不能轻易变动。杜林的言论阐明了人情与义节、行为与法律的辩证关系,不能偏向任何一面,要有一个适当的度。

7、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注释】《南齐书·武十七王传》。

【解析】这是南朝齐巴陵王萧子伦对杀己者所说的话。巴陵王萧子伦为武帝第十三子。永明七年为侍节,都督南豫司二州军事。永明十年,迁任北中郎将,南琅讶、鼓城二郡太守。郁林王即位以后,因为南彭城禄力优厚,于是夺去了子伦的太守之职。延兴元年,明帝派遣舍人茹法亮来杀子伦。子伦正衣冠出来接受诏书,并说出了这番话。意思是一个人不管他过去怎样,但在他临死之时也会一吐真言。

8、 遭难流离,以至大辱,志操寡薄,不能自尽。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二》。

【解析】文宣帝想命令冯文洛杀上党刚肃王高涣,就把妃子李氏送给他做妻子。乾明元年,高涣的余骨被收,谥号为刚肃。有人劝李氏回到文宣帝身边。

文洛因为从前的恩义,修饰一番后去见李氏。李氏把文洛领到阶下,数落他说:“遭逢祸难,流离失所,已经是大耻辱,而志向节操不高尚,所以没有自尽,幸好得到恩诏,才能返回宫闱之内。”

9、 偏听生奸,独任成乱。

【注释】《汉书·邹阳传》。

【解析】兼听则明,偏听则乱;独断专行会萌生祸乱。邹阳认为君臣应该感于心,合于心,志同道合,坚如胶漆。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上下无猜,虽昆弟不能离间的牢固情感。如果君主偏听偏信、独断专行,就会给奸佞之人造成可乘之机,终至祸乱国家。邹阳的主张包含了许多民主的成分,这在封建专制社会中实属不易。当然邹阳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提出他的观点。但邹阳所提到的那种坚如磐石的君臣情谊,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是很难实现的。

二十五史名句赏析【一】

10、 故量己者,令终而义全;昧利者,身陷而名灭。

【注释】《魏书·太祖纪》。量:衡量。义:适宜的道德、行为。昧:贪图。

【解析】做人应该遵守原则。不是我的东西,纵使金山亦视之无物。只有能够正确衡量自己,约束自己的人,才能够保全清誉。贪得无厌者,只会落得身败名裂,呜呼哀哉。

11、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注释】《史记·汲郑列传》。

【解析】俗话说患难见真情,世风日薄,世态炎凉,常常引起一些仁人志士的叹息。汉武帝时代的第一直臣汲黯,有权势的时候宾客是平时的十倍。到了没权势时,情况立刻就变了。翟公开始做廷尉(掌刑狱之官)时,宾客盈门,等到被罢官,家门外冷落到可以张网捕雀。等到翟公又做了廷尉,许多宾客又跃跃欲试想去拜见,翟公对此颇为愤恨,于是在门上写下了以上的话,意思是:看看生前怎样,死后怎样,才能知道交情真相。看看贫富怎样,才能知道交情真相。一时尊贵,一时卑贱,结交的真情于是显现。

12、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欲以照烛三才,辉丽万有,灵祗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注释】《梁书·文学上》。

【解析】这是钟嵘《诗品》中的语句,《诗品》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话作品。

在这里着重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家创作动机的激发来源于外界事物的感召,正是有了这种感召,作家才真正有了创作的欲望,并把它“形诸舞咏”。

二是提到诗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动天地,感鬼神”。

13、 难得易失者时也,不俟终日者几也。

【注释】《周书·帝纪第一》。俟(s1):等待。几(ji):事情的苗头或预兆。

【解析】贺拔岳遇害后,诸将欲请周太祖做统率,就派赫连达到夏州去请他出山。夏州的百姓和官吏们都希望太祖暂时停留,以观其变。太祖劝他们说:“侯莫陈悦没有乘势直逼平凉,而趑趄屯兵水洛,我知道他没什么能耐了。很难得到而最易失去的是时间,不能整日等待的是事情的苗头,现在不早去,恐怕时间久了,众心自然离散。”

14、 握瑜怀玉之士,瞻郑邦而知退;章甫翠履之人,望闽乡而叹息。

【注释】《梁书·文学上》。

【解析】意思是拥有真才实学的人,如若不被理解、重用,那么只能是叹息感伤。正如阳春白雪不被人欣赏一样,最后自身只能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感觉。

15、 世有忠节,天下须共容之,勿以兵威陵辱。

【注释】《南史·列传第十六》。陵:欺侮。

【解析】梁武帝起兵,各州县都投降了,唯独袁昂不降。武帝认为袁昂是忠节之士,天下人应当宽容他,而不能用武力征服。于是派元履宣旨,不逼袁昂投降。这表明了武帝的爱才之心。袁昂忠义节烈,恰遇武帝求才若渴,因而武帝宽容他的不敬,君臣互感知遇之恩。若以军队的力量镇压节烈之士,凌辱他们的人格,结果只能是珠玉皆碎。

16、 令之有渐,轨之有度,宠之有节。

【注释】《晋书·列传第六十二·文苑》。实施法令要有个渐进的过程,制定法则要有一定的标准,宠信别人也不要过分。

【解析】伏滔认为古代君王治理国家遵从了这几点没有突兀之举,没有过分之举,合乎中庸之道,一切自然发展,国家得以稳固。虽然时代有盛有衰,但不会使国家灭亡,只不过是循环往复。教化像风行于天下,社会向前发展就像沿着一定轨道,无声地运转。

17、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注释】《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援枹(fu)鼓:援,执、拿。枹,鼓槌。挥动鼓槌击鼓。

【解析】严法治军,军队才有战斗力,谙熟兵法的司马穰苴精于此道。他初任齐国将军之时,与景公的宠臣、傲慢的监军庄贾相约正午会于军门,庄贾因接受亲友的祝贺,饮酒到傍晚才到,穰苴斥责庄贾说:“身为将领从接受任命之日起,就应忘掉自己的家庭;亲临军营申明号令后,就得忘掉私人的亲情;在擂鼓进军的紧急时刻,就该不顾个人生命的安危。”并依军法斩杀庄贾,齐军大震,从此纪律严明。司马穰苴不愧为一名“文能附众,武能威敌”的名将。

18、 讨贼,大顺也;拯时,大业也。

【注释】《北齐书·帝纪第一》!

【解析】齐神武帝高欢杀牛给士卒吃,准备讨伐氽朱氏。封隆之进谏说:“千年才有这样一个机会,普天下人都觉得幸运。”神武帝说:“讨伐逆贼,是顺应时代发展;拯救时政,是丰功伟业。我虽然没有武力,但用死去成就这件事,又怎么能受责备呢?”此言表明了神武帝讨伐逆贼,建立丰功伟业的决心。

19、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注释】《史记·吴太伯世家》。倍:通“背”,背弃。

【解析】博学多才的吴国公子季札,受吴王派遣到中原各国访问。开始出使时,北上途中拜见徐国国君。徐君非常喜欢季札佩带的宝剑,嘴上却不好意思说出来。季札明白他的心思,因为还要出使中原诸国,没能把宝剑赠给他。

出使归来,徐君却去世了,季札便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旁的树上。随从的人说:“徐君已经死了,你还送给他干什么?”季札说:“不能这样说。当初我心里已经决定送给他,怎能因为他死了而违背我的初衷呢?”看重自己的良知,郑重实践“心许”的诺言,不做违背初衷的事,这是良好修养的一个方面。

20、 丈夫为时所知,当进不求名,退不逃罪,乃平生愿也。

【注释】《梁书·马仙埤传》。

【解析】马仙埤本侍奉齐明帝,后因战败,建康失陷,于是解兵归罪于梁高祖,然而梁高祖没有怪罪他,反而劝慰他,并待之以礼,遇之甚厚。因此马仙埤认为“蒙大造之恩”,受到梁高祖的赏识,虽屡建战功,但未尝言功,当别人问他时,他才谈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确实,一个人如能真正被了解,被赏识,是很不易的,而他能知恩善报也尤为可贵。这里也体现了古人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

21、 兵以正合,以奇胜。

【注释】《史记·田单列传》。古时用兵打仗以对阵交锋为正,设计邀截袭击为奇。正、奇是古代用兵的军事术语。

【解析】这是司马迁写此传的关键。齐人败逃,田单以铁笼车轴得脱,说明他处事之“奇”,善用智术。田单为将,先用反间计使燕失乐毅,然后遗食米以集飞鸟,拜神师,最后出奇制胜,以火牛阵大破燕军于即墨,亦是用兵之“奇”。

这表现了司马迁的战略思想,用兵打仗,要慎选良将,以计取,以奇胜。

22、 仁行而从善,义立则俗易。

【注释】《汉书·武帝纪》。

【解析】君主仁及四海,万民则从善有加;君主义贯九州,百姓则民风淳朴。

这是汉武帝元狩六年六月诏书中的话。武帝以为,国家虽然颁布了法令,但人民不能遵守执行,这应归咎于官吏在宣传上的疏忽,和他们的乘势扰民。因而武帝要求官吏以身作则,仁爱待民,这样才可以使百姓不教自化。

23、 命也在天,岂人理所能延促。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三十八》。

【解析】房豹跟随慕容绍宗。绍宗自己说有水厄,就在战舰中洗浴,并自己投到水中,希望能躲过去。房豹说:“命是由天决定的,哪是人理能延缓和加速的?你若真有灾难,恐怕也不是禳所能解开的,如果没有,那还存在什么禳呢?”此言含有宿命论观点,但是用来反驳慕容绍宗的迷信做法,还是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24、 在德不在险。

【注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解析】当许多人都如魏武侯一样在一味地慨叹山河之险、城池之固时,吴起却敏锐地看出,一个国家的强大与否,并不在于山河的险要,而是靠一国之君能否以德服人,这是固国、强国的根本。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

25、 惇任仁人,退远残贼。

【注释】《汉书·成帝纪》。悖(d。n):敦厚,笃厚。

【解析】重视并任用有仁爱之心的人,斥退并远离凶残暴虐的人。此语出自汉成帝河平元年四月的诏书中。成帝刘骜下诏要求群臣戮力辅佐他的江山社稷,并希望群臣能够各修其职,重用仁者,远离小人,以使天下归仁,国泰民安。这既是成帝的理想,也是天下黎元的愿望与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它体现了汉成帝所遵从的儒家治国思想的指导原则。

26、 义兵不用诈谋奇计。

【注释】《汉书·韩信传》。

【解析】此语出自成安君陈馀之口。陈馀虽然也是以战起家,但并不懂的用兵之道。所谓兵不厌诈,出奇才能制胜,而陈馀却认为正义的军队是用不着采取战略战术上的诈术,反映了他的迂腐可笑。陈馀不用李左车的计策,固执陈腐之见,最终为韩信所灭。

27、 论事辨物,当取正于经典之真文;援证定疑,必有验于周孔之遗训,然后可以称准的矣。

【注释】《魏书·列传第七十八·逸士》。援:引。

【解析】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不可做虚妄之说。此论以“经典之真文,周孔之遗训”为准的,这是与当时的统治思想不可分的。无论哪个朝代,论事辨物都要有一定的准则,这是确保其言论真实确凿的前提,但若讲求“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出处”,就是过犹不及了。

28、 文字者六艺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识古,故日“本立而道生”。

【注释】《魏书·列传第七十九·术艺》。宗:本。垂:垂范。本:根本的东西。

【解析】万物皆有源,所谓正本清源,即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使“本”正,使“源”清,“道”也就相应而生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切勿舍本逐末,做无用之功。这里给了人类文明之源的文字很高的评价。

29、 昔之君子,同名爵于香饵,故倾危不及;思忧患而豫防,则针石无用。

【注释】《宋书·列传第三》。

【解析】往昔的君子们认为名誉和爵位同香喷喷的诱饵一般,会引诱他们步入危险之境,因此他们躲避它,使得倾危不能及身;经常思及忧患并加以预防,这样针石对他们也无用武之地。这也是傅亮在其《演慎》中提到的,以此来说明君子由于能远离诱惑,常思忧患,故能获得自身的安全,赢得人们的尊敬。

30、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易》日:“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作为君主,更应该居安思危,谦虚谨慎,如蹈虎尾、履春冰,时刻警惕。汉成帝刘骜年间,大兴土木,营造昌陵,国家政权也流入外戚王凤手中。刘向有鉴于此,上疏劝谏成帝要崇尚节俭,居安思危,不要奢侈成风,纵欲无度,从而保全身家性命与围运昌平。然而成帝对此充耳不闻,终于大权旁落,使汉走向衰亡。

31、 书足记姓名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耳!

【注释】《汉书·项籍传》。

【解析】读书读到能书写自己的姓名就是够了;学剑术只能应对一个敌人,故不值一学;要学就学挥师破万敌的兵法。项羽少年时,读书不用功,学剑也不上劲,都半途而废,未果而终。项梁很生气,就责备了项羽。项羽就以上面的话应对。项梁听了,十分惊奇,认为项羽有大将之才,就传授他兵法。项羽的豪言壮语,充分体现了他当时血气方刚,胸怀远大抱负,立志干一番大事业的心情。

32、 以鲁连之智,辞禄而不反,接舆之贤,行歌而忘归。

【注释】《南史·列传第四十九》。

【解析】鲁仲连的聪明之处在于辞掉俸禄,不肯为官;接舆的贤能之处在于隐居而不肯人仕途。江淹自狱中上书,举鲁仲连功成名就退隐江湖和接舆在乱世隐居的例子,证明自己的清白无辜。这表明江淹慕隐居之士,心有隐居之志,并以齐鲁奇节之人,燕赵悲歌之士为自己的楷模。

33、 今俱死,如以肉馁虎,何益?

【注释】《汉书·张耳陈馀传》。

【解析】秦国大将章邯与王离,兵临巨鹿城下。张耳与赵王张敖被围城中。

在巨鹿城北的陈馀虽有几万兵马,但害怕敌不过秦兵,就没有出兵解巨鹿之困。

张耳派人来责备陈馀按兵不动,坐观成败。陈馀认为,自己出兵只不过是一同去送死,如同把肉投给老虎一样,于事无补。巨鹿之围考验了张陈二人终日称道的刎颈之交,二人从此决裂,反目成仇。但陈馀不做无谓牺牲的做法也自有道理。

34、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注释】《南史·列传第三十四》。

【解析】郁林即位为齐明帝,他派茹法亮去杀巴陵王子伦。子伦年仅十六岁,他饮下毒酒,指责明帝:积累不善的家族,一定会有余祸。子伦这种说法与谚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相吻合。古代帝王之家,兄弟为争夺王位,自相残杀之事屡见不鲜。明帝不顾手足之情,残忍杀害子伦,让子伦痛心不已,深感帝王之家积不善太多,余祸殃及子孙。

35、 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

【注释】《三国志·荀或荀攸贾诩传第十》。

【解析】苟彧对袁绍和曹操的形势作了分析,他说:“古代有所成就的人,确实有才能,即使弱小也一定会变得强大起来,如果不是有才能的人,即使强大也会变得弱小,刘邦和项羽的胜利、败亡,足以验证了这个道理。”袁绍表面上很强大,但他气量小,猜忌心重,做事犹豫不决,法度松弛。曹操气度恢弘,知人善任,办事果断,法令严明,使许多贤士辅佐他,最后在官渡之战中一举击败袁绍。

36、 大丈夫宁为忠鬼,安能作叛臣乎!

【注释】《周书·列传第十七》。

【解析】晋公护执掌大权时,李远的儿子李植恐怕不被任用,于是密谋想诛杀晋公护。密谋泄露后,晋公护逐李植为梁州刺史,不久废了皇帝又召李远和李植回朝。李远恐怕其中有变,沉吟了许久,说:“大丈夫宁可做忠诚的鬼,怎么能活着作叛臣。”于是应征回朝。这句话虽在极其无奈的情况下说出,但也表明了李远为人耿直,且能随机应变。

37、 执药随亲,非情谬于甘苦;挥斤斩毒,岂忘痛于肌肤。

【注释】《宋书·藏质传》。【解析】这里用“执药随亲”“挥斤斩毒”的事例说明人们并非对疼痛没有感觉,而是为了舍小存大。虽然用斧头割去带毒的皮肉会有疼痛,但这只是暂时的,也由此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这里反映了一种注重全局的战略思想,如果为挽救某一些人的生命,而危害了大部分人的生命,那样会得不偿失。

38、 天伦犹子,分形共气,亲爱之道,人理斯同。

【注释】《南史·列传第三》。

【解析】天伦与人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自古以来,帝王的兴起,虽然由天数决定,并经历了各种磨难,但也没有不与亲友有关的。帝王的妻子亲友,与平常百姓的亲戚关系在本质上也是一样的。帝王将相虽处上位,握有统治天下的大权,但他们也是人,也有常人所有的七情六欲,也同样要面对亲情与友情。

39、 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注释】《后汉书·杨震传》。

【解析】灾祸与幸福不是无故降临的,都是人自己的行为招来的。汉桓帝经常以私访为名出游,杨震的儿子杨秉以尚书的名义力谏,劝桓帝不可扰乱尊卑次序,或以一己之私欲而使国家无主,朝政废弛。杨秉以“祸福无门,唯人所召”来劝桓帝不可咎由自取,甘蹈覆亡。

二十五史名句赏析【二】

40、 忠臣不必亲,亲臣不必忠。

【注释】《三国志·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解析】杜恕说:忠臣不一定亲近你,而亲近你的人不一定是忠臣。忠臣大多性格耿直,不会阿谀奉承,而终日投其所好的人必有私欲,只想着为自己谋利益。杜恕一句话简明扼要地概括出“忠”与“亲”的对立关系。所以,作为君主,要有一双慧眼能识别忠臣与小人,不能被表面的假象所迷惑。

41、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

【注释】《汉书·高帝纪下》。

【解析】天下圣贤之人,不只是出在古代。只是因为君主不能礼贤下士,故贤能之人不被重用。刘邦在晚年,平定了陈豨叛乱,杀了淮阴侯韩信,又斩了韩王信。他感到政权亟待巩固,国家正缺人才,于是,他减免赋税,休养生息,招贤纳士,唯才是举,并责成相国府推荐贤能之士,不积极举贤的郡守与诸侯一旦被发觉,立即免官。刘邦在垂老之年尚能有此觉悟,显示了他积极进步的人生观。

42、 暂劳永逸,长久之利,时不可失。

【注释】《魏书·崔浩列传》。逸:安逸。

【解析】暂时劳苦,就可以得到长久的安逸,这种机会是不能轻易失掉的。

在与敌作战中,不仅要讲实力,而且要善于把握住机遇。用短暂的辛苦换来长久的利益,这才是一名优秀将领的过人之处。

43、 官得其人,则政平讼理;政平故民富实,讼理则囹圄空虚。

【注释】《三国志·任苏杜郑仓传第十六》。

【解析】杜几之子杜恕说:如果官职由称职的人担任,那么政治就会清明,案件就会得到公正的判决。政治清明则人民生活富裕,案件公判则罪犯减少,监狱空虚。意即选拔官吏要德为先行,任用品德高尚、正直、清廉为公的人才,否则政不平、理不讼,导致国家政治黑暗,腐败成风,政权岌岌可危。

44、 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耻禄之不夥,而耻智之不博。

【注释】《后汉书·张衡传》。

【解析】君子不担心地位的底下,而害怕德行的浅薄;不以钱财的紧缺为耻辱,却因才智的贫乏而羞愧。这句话出自张衡的《应闲》一文。它阐明了君子看重德行与智慧,轻视钱财与地位的道理。从中可见张衡尚德轻财的人格。

45、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注释】《史记·李斯列传》。让:辞让,拒绝。择:选择,挑剔。引申为拒绝。

【解析】这句话出自李斯《谏逐客书》。面对宗室大臣逐客的呼声,李斯上书表达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国家的昌盛在于人才的引进,有良臣在朝,事业才能兴旺,逐客无异自断贤路。秦国若要“跨海内,制诸侯”统一天下,就必须广纳贤才,就像“泰山不拒绝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拣择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这一观点说明了广泛吸收各方面的人才,为己所用,国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的道理。

46、 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

【注释】《三国志·三嗣主传第三》。

【解析】孙休与张布对话,孙休说:读书这件事,就怕人不爱好,爱好他不会有什么坏处。书永远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知识永远是人类前行的力量。所以,我们要多读书,读好书,积累知识,武装头脑,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有丰富知识的人才是时代的弄潮儿。

47、 奢侈者鲜有不败。

【注释】《南史·列传第三十五》。

【解析】陈显达告诫孩子们,不要因为自己富贵了,就去欺凌别人。当他知道孩子们与王敬则的孩子用豪奢的车子,很不高兴,说“奢侈的人很少有不败亡的”,并把车子烧毁了。这种教育子女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后世借鉴学习的。

孟子曰:“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奢侈的生活容易使人丧失志气,贪图安逸,以致败亡。

48、 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

【注释】《三国志·徐胡二王传第二十七》。咎:罪过,过失。

【解析】王昶说:担心人们只知进不知退,只知索取不知满足,所以会有受辱的困境,会后悔莫及。凡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能无限制地索求,若超过一定的“度”,只会使自己陷于困境。但知足并不是安于现状,而是在现状的基础上不断进取。

49、 今之事势,义无旋踵,骑猛兽,安可中下哉!

【注释】《晋书·列传第三十七·温峤》。踵(zh。ng):脚后跟。形势发展到现在,是没有办法转回身来的,就像骑在奔跑着的野兽的背上,怎么能够中途下来呢?

【解析】苏峻叛乱,陶侃、温峤统兵征讨。几战败北后陶侃泄气,温峤力陈敌之弊、我之利后说此话,表达了一决雌雄的决心。温峤素来多谋善断,行为果决,由此可见一斑。叛军当前,虽败不能后退,退必会人心浮动,溃不成军;迎而击之,即使战败身死,也是为臣分内之事。

50、 举事而不本于义,未有不败者也。

【注释】《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经二十二》。

【解析】官渡之战中,刘表支持袁绍,桓阶对刘表的太守张羡说:做事不本着义,没有不失败的。意即刘表支持袁绍的不义行为,一定会失败。义,是做事的出发点。如果违背它必遭灭亡。如秦始皇为修建阿房宫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背仁弃义,最终自取灭亡。

51、 兵者诡者,去留不定,见机而作,不得遵常。

【注释】《周书·列传第四》。

【解析】建德五年,北周大举东讨,齐炀王宇文宪率精骑兵两万作为前锋,驻守在雀鼠谷,周高祖亲自包围晋州。齐主听说晋州被围,亲自率兵十万来援救。这时永昌公宇文椿屯兵鸡栖原,受齐炀王宇文宪的调遣。宪秘密对椿说:“军队要隐藏自己的行踪,去留不定,见机行事,不能遵守常规。”此言表明宇文宪善用奇兵,行踪让敌人难以预料。

52、 应之以德,则休祥臻;酬之以怠,则咎征作。

【注释】《晋书‘列传第四十二·郭璞》。以恩德回应上天,则美善吉祥会降临;以轻慢回应上天,则灾祸的征兆就会出现。

【解析】郭璞认为封建统治者是代天而牧,要注意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上天的意志”。天道和世道遥相呼应,如形与影相应,世道须配合天道,否则就会无序。统治者敬畏上天之怒,对百姓施以恩德,则天地万物和谐;若对上天的征兆置若罔闻,一意孤行,上有上天惩罚,下有臣民怨怒。

53、 明王之治国也,明好恶而定去就,崇敬让而民兴行,故法设而民不犯,令施而民从。

【注释】《汉书·元帝纪》。

【解析】明主贤君治国,摒弃什么,遵循什么,都有正确的是非好恶标准。

使百姓能够尊老敬贤,礼让成风。因此,法令设立了,百姓绝不去触犯,命令下达了,百姓却能去执行。汉元帝一生无所作为,政绩平平。但他对于上行下效、君民同享盛世之乐的理想表示了由衷的憧憬,体现了他的施政理想。

54、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

【解析】封建统治者多容不得出类拔萃的人在自己身边。韩信破魏取代、攻赵、收燕、平齐、败楚,军功卓著,才智过人,无人能比。蒯通指出:“勇敢和谋略超过君主的人就有危险,功劳超过天下人的人无法封赏。”结果,韩信由于功勋赫赫使汉王的忌疑与日俱增,至拜韩信为齐王,汉王已露出了杀机。韩信的勇略、功勋、地位以及韩信离心倾向构成了对刘邦的潜在威胁。

55、 车如流水,马似游龙。

【注释】《后汉书·马皇后纪》。

【解析】车水马龙用来形容车马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明帝马皇后为人贤明,章帝登基后尊之为皇太后,并要分封诸舅。马太后担心她的哥哥们会因此而骄奢,招灾惹祸,故坚决不许。一次她去看马家子弟,见他们车如流水,马似游龙,连仆人都奢华异常。马太后从此停发了诸兄的年俸,以告诫他们勤劳节俭,忧国忧家。马太后深明大义,堪称贤后。

56、 凡殖货财产,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

【注释】《后汉书·马援传》。

【解析】家资万贯富比王侯的人,贵在能仗义疏财,赈济于人,否则不过是一个守财奴罢了。马援率众屯田放牧,有牲畜数千,谷物万斛。他面对成群的牛羊与堆积如山的粮食喟然而叹,说了上面的话。他把全部财产都分给了亲朋好友。马援的言行体现了他胸怀旷迈、仗义疏财的高贵品质。

57、 浊其源而望流清,曲其形而欲景直,不可得也。

【注释】《后汉书·刘般传》。

【解析】希望从污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荒谬的企图。后汉王朝重视以孝治国,邓太后执政后规定长吏以下不为亲人守孝三年,则不得典城选举。人们认为此法不妥,刘恺则上书阐明:官吏是百姓的榜样,在宣扬美好风俗方面理应为万民作表率。水源污浊了支流不会清澈,形体弯曲了影子不可能笔直。因此,官员重视孝道,百姓才会效法。邓太后对刘恺的观点深表赞同,采纳了他的建议。刘恺的言论,说明了正人先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的道理。

58、 逆竖滔天,王室如毁,正是义夫发愤之秋,志士忘躯之日。

【注释】《南史·列传第六十二》。竖:小子,对人的蔑称。毁(hui):烈火。

【解析】祖皓是祖冲之的孙子,少传家业,善于计算,且志气慷慨,有文韬武略。侯景攻陷台城欲害祖皓,百姓感其恩惠,把他藏起来。来嶷劝祖皓:“逆贼犯下滔天大罪,朝廷在烈火中煎熬,这正是正义之士舍身赴国、发愤抗敌的时刻。”祖皓听从他的建议,与耿光等百余人奋起反抗,后失败,车裂以殉国。

59、 狱者,万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养育群生也。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则可谓文吏矣。

【注释】《汉书·宣帝纪》。

【解析】刑狱之事,关系着黎民的性命。它是用来打击邪恶残暴势力的武器,同时也是保障百姓正常生活的坚强后盾。掌管刑狱的人,如果在执行法令时,能使因罪受罚的人没有怨恨情绪,使被判死刑的人死而无恨,那就是难得的好官了。此语出自汉宣帝元康二年的诏书之中,体现了他对于刑狱法律作为国家机器的认识,阐明了自己的法律思想。

60、 德高者则位尊,任广者则禄重。

【注释】《魏书·高闾列传》。任:能力。

【解析】施以仁义之道的人,他的地位就受人尊敬,人民也爱戴他。能力强的人所得的报酬也就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为国之道,其要有五:一日文德,二日武功,三日法度,四日防国,五日刑赏。

【注释】《魏书·高闾列传》。

【解析】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有五点:文德、武功、法度、防国、刑赏。以文德广施天下,可治民心;以武力威镇内外,可保社稷;以法度正民品行,则可得太平;防国、刑赏又可使外不敢侵,内不敢乱。处理好这五个问题,则天下治矣。

61、 志烈秋霜,精贯白日,足以激清风于万古,厉薄俗于当年。

【注释】《晋书·列传第五十九·忠义》。壮怀激烈胜过秋霜的肃杀,气魄宏大有如长虹贯日,足可以使清名万古流传,砥砺当时不淳厚的风俗。

【解析】罗企生、丁穆不忘旧君,为之死难;辛恭靖、吉挹不臣服于胡虏,因此殒命;王谅右臂被斩,以死砥砺名节;张讳不愿毒死皇帝而求生,自己先喝鸩酒。晋室在风雨飘摇中得以偏安江南,全赖这些忠义之士。

62、 道民之路,在于务本。

【注释】《汉书·文帝纪》。道:同“导”。

【解析】指导百姓的正确之路,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三令五申,大抓农业生产,但成效甚微。汉文帝十二年,他再次下诏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他认为十年来之所以没有成效,和各级官吏有重大关系,官吏没有勤勉奉职,官府没有认真贯彻政府的农业政策。另外,农业生产的人力还不够多,鼓励耕作的措施也不够完善,所以不见起色。基于以上认识,文帝又在当年减免了一半租税。从中可见汉文帝励精图治的决心。

63、 英睿当乱而不移,忠贤临危而尽节。

【注释】《南齐书·高帝上》。

【解析】英勇睿智之人面对丧乱而毫不动摇,忠臣贤士面临危险而能保持他们的节操。人们常说,乱世出英雄。确实,在动乱的社会中,更容易出现有胆有识的英雄,他们能够一领风骚,建立功勋。同时,乱世也最能考验人,聪明睿智而且意志坚定的人,会变得更加聪明,所谓大浪淘沙,而真正有才学的人也最终会受到人们的重视。

64、 是非之虑,心器所主。

【注释】《梁书·儒林传》。

【解析】这同样是范缜在其《神灭论》中坚持的观点。他认为任何一种精神活动,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生理器官为基础,而“是非之虑”,即人的思维是以心器为其基础的。如果“心”生了病,就会思维混乱,这就具体说明了形足神之“质”,神是形之“用”。精神必须依赖于生理器官,绝不能分离,从而论证了精神依赖物质的形神一元论,反驳了佛教“虑体无本”,把精神和物质分离的神学观点。尽管范缜在这里把“心器”看做是思维的器官,还不懂得脑是思维的器官,但这并不影响他观点的正确性和对佛教徒的有力驳斥。

65、 古所谓维城磐石,叔慎其近之乎。

【注释】《南史·列传第五十五》。

【解析】岳阳王叔慎是陈朝的重臣。隋军攻占湘州,他与正理等人相谋,誓死不肯投降,在数日之内,组织五千兵马与隋军死战,后被秦王在汉口斩首。李延寿认为叔慎对陈朝忠心耿耿,几乎可以与维系城墙的巨大基石相提并论。陈朝有叔慎这样的臣子则值得骄傲与自豪的。

66、 千金之裘,非一狐之腋也;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也;三代之际,非一士之智也。

【注释】《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裘(qiu):毛皮衣。腋:腋窝,特指兽腋下的毛皮。榭:建在台上的高屋。榱(cui):椽子。意思是:价值千金的狐皮衣,不是一只狐狸的腋皮制成的;楼台亭檄的椽木,不是一棵树上的枝条能建成的;夏、商、周三代的功业,不是靠一个人的智慧能完成的。

【解析】一场伟大的斗争,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多方面人才的共同努力,需要集中群众的智慧。司马迁说:“夫高祖起微细,定海内,谋计用兵,可谓尽之矣。然而刘敬脱挽辂一说(指进定都的建议),建万世之安,智岂可专邪!”总结了刘邦建立汉朝是集中群雄的智慧。

67、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哉?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注释】《汉书·项籍传》。

【解析】项羽兵败,逃至乌江。乌江亭长要求项羽急渡脱身,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认为天亡项羽,谢绝了渡江。他认为即使江东父老同情他并拥戴他为王,自己也没有脸面见到他们。即使不指责自己的失误,自己难道就不感到有愧于心吗?从中可见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耿直性格。

68、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注释】《汉书·成帝纪》。

【解析】汉成帝年间,曾命解万年督造昌陵,费时五年,还未完成准备工作,主体工程尚未动T。而此时已劳民伤财,怨声载道。汉成帝眼看这无休止的耗费难以维持下去了,就下诏停工。并引用《论语》里的话,标榜自己“过而能改”,当然,以此推理,这次劳民伤财的工程也就不成其过错了。从中可见成帝作为封建帝王的虚伪。但就此句话本身而言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69、 礼以安上化人,弘风训俗,经国家,利后嗣者也。

【注释】《南史·列传第五十》。

【解析】中国古代讲究“礼制”,儒家传统以礼作为统治的手段。春秋时代,孔子慨叹礼崩乐坏,企图靠礼制来维持封建统治秩序。徐勉饱读诗书,谨遵儒家礼教,他上书梁武帝指出,礼制是安抚上层统治阶级,教化下层劳动人民,弘扬风化的手段,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秩序稳定。

二十五史名句赏析【三】

70、 但务吹毛求疵,擘肌分理,运挈瓶之智,徼分外之求,以深刻为能,以绳逐为务,迹虽似于奉公,事更成其威福。

【注释】《梁书、贺琛传》。吹毛求疵:喻故意挑剔。擘肌分理:擘(b。),指剖析。比喻剖析精细。

【解析】这也是贺琛在给皇帝的上书中提到的弊端之一。他指出当时的皇帝可谓废寝忘食,日理万机,然而却由此给下官以可乘之机。当时的一些官员乘机兴风作浪,借执行公务之名,来排除异己,打击同类,虽然他们能尽心尽力,剖析精细,但却给下层人民造成了无尽的灾难,也由此而树立了他们的淫威。

针对这些丑恶现象,贺琛认为应“责其公平之效,黜其残余之心”,这样才能使官员恪尽职守,而无“侥幸之患”。

71、 暴得者必暴亡,强取者必后无功。

【注释】《史记·龟策列传》。

【解析】这里引的是宋元王的两句话,说的是依靠凶暴手段获得的东西必定突然丧失。强索横夺的东西,后来必定会失去。宋元王用“桀、纣暴强,身死国亡”(桀和纣暴戾强横,结果身死国亡)来做例证。

72、 帝王之道,以宽仁为大。

【注释】《周书·帝纪第四》。

【解析】周世宗明皇帝即位后,觉得北魏的刑罚过重,不利于国家的治理。

于是他下诏说:“帝王治理国家,最重要的是有宽厚仁慈之心。北魏时那些犯轻罪获重罚的人,和村民一家犯法以至数家被牵连发配远处的人,都应放回来。”这表明了周世宗以德治国的想法。

73、 明者远见于未萌,而知者避危于无形。

【注释】《汉书·司马相如传》。

【解析】明了形势,聪慧有识的人能够预见尚未发生的事情,从而趋利避祸。汉武帝刘彻好游猎,常常自击熊豕,驰逐野兽。司马相如就上书劝谏,认为刘彻这种“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乐出万有一危之深以为娱”是不郑重、不对国家负责的态度。刘彻欣然接受了司马相如的谏议。

74、 吾预知当尔,非圣也,但更事多耳。

【注释】《三国志·武帝纪第一》。

【解析】曹操在处理与羌、胡的民族关系时,注重先有来才有往,而不是主动迎合,这种策略被以后的事实证明是正确的。但他本人很谦虚地说:“我事先知道事情会这样,并不是因为我是先知先觉的圣人,只不过经历的事情多罢了。”确实,从实践中我们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积累、丰富知识技能,从而形成洞察世事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注意从实践中学习。

75、 行之得道,即社稷用宁,行之失道,即四方散乱。

【注释】《三国志·许麋孙简伊秦传第八》。之:政策。

【解析】许靖对曹操说:如今您威震四海,统辖一方,制定的政策如果实行得力,则国家安宁,否则国家就会混乱。方针政策是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因素,正确的政策实施是否得力,都关系着国家的安危。所以,我们在执行政策时要落实有效。

76、 高情远致,弟子早已伏膺,然一咏一吟,许将北面矣。

【注释】《晋书·列传第二十六·孙楚》。伏:通“服”。膺(ying):胸。论情趣高雅兴致勃发,我对他早就服气了;然而若论歌咏吟诵,许询应该臣服于我。

【解析】孙绰和许询有高尚之志,都是一时名流。有人欣赏许询高迈,有人欣赏孙绰才藻,这句话是孙绰在此比较许询与自己。孙、许被时人并举是因为他们志趣相投、情思高远,二人各有特点恰使他们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各自所长是不必分出高下的。

77、 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

【注释】《汉书·元帝纪》。

【解析】百姓乐于在故土安居,不轻易迁移,这是他们的本性;骨肉亲情相依为命,这是人民的愿望与要求。此句出自汉元帝永光四年的诏书中,阐明了他对农民安土重迁与国家治理关系的认识。在封建宗法制社会中,农业占主导地位,因此,农民十分看重能否在故土安居乐业,而害怕流离失所。对于统治者来说,农民离开故土流浪,会给农业造成重大损失,同时也会影响社会治安,增加不稳定因素。汉元帝正是出于这种初衷而颁布此诏的。

78、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注释】《史记·李将军列传》。

【解析】作为领导者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领导者身为表率,方能令行禁止。否则,虽有法令,不能推行。

79、 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

【注释】《三国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解析】有传言说袁术的军队混乱不堪,太祖询问何夔(kui),何夔说:得到上天的帮助就会顺利,得到人民的帮助让人信服。这与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一脉相承。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占天时,更重要的是占人和,而袁术无天时无人和,“不可得志于天下”。

80、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注释】《史记·孝文本纪》。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任何事情也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了。

【解析】这是文帝对于农业的地位——也就是农业在当时政治事务中的作用的一个精确描述。他不但肯定了“农,天下之本”的命题,而且突出强调它的重要。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为传统农业国的中国,农业在历代统治者心目中受到的高度重视。

81、 褒赏必于有功,刑罚审于有罪。

【注释】《魏书·高宗纪》。审:明白,清楚,引申为确实。

【解析】赏功罚过,自古已然。但执法者首先应明确统一的赏罚原则:有功者赏,有罪者罚;赏有主次,罚有轻重。切不可学商之纣王,否则只会法而无法,人心叛离。

82、 日中则移,月满则亏。

【注释】《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解析】“太阳正中以后就偏斜,月亮圆满以后就亏缺。”这里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即任何事物达到极盛以后就要衰落。人只有进退伸缩,随时势变化,才不失为圣人。蔡泽以此劝范雎辞职,功成身退。

83、 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注释】《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此语出自《韩非子·说难》一文。事情因保密而成功,因泄漏真情而失败。

【解析】《韩非子·说难》一文论述了向君主进谏的困难,详尽地分析进谏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进谏方法。他在分析招致“身危”时指出进谏者要保守秘密,不可说破君主秘藏着的心事,否则就会有杀身之祸。这是他根据自己亲身体会写成的一篇向君主进谏的经验总结。

84、 礼之长于刑久矣。

【注释】《三国志·陆逊传第十三》。

【解析】谢景崇尚刑罚为主、仁政为辅的观点,陆逊驳斥他说:“礼法的效果要比刑罚长久。”西方有句谚语:胡萝卜与大棒并用。意即统治国家要刚柔相济,既要有严刑厉法,也要使用怀柔政策,而从长远来讲,仁政比苛政更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85、 人生须自放,不可终朝读书。

【注释】《魏书·孝文王列传》。放:释放。

【解析】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应在刻苦读书的同时适当地释放自己。

不可死读书,成为一个满腹经纶而没有一点实际能力的人。

86、 舍近谋远者,劳而无功;舍远谋近者,逸而有终。

【注释】《后汉书·臧宫传》。

【解析】舍近求远,劳而无功;舍远求近,安逸且易有成果。建武二{.七年,北匈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与蝗灾,草木尽亡,又加瘟疫流行,人大批死亡。汉左中郎将臧宫建议刘秀乘机起兵攻打匈奴。刘秀却认为东汉建国伊始,须休养生息,不可舍近求远,做徒劳无益的事,遂不发兵。

87、 在天莫明于日月,在人莫明于礼仪。

【注释】《魏书·礼志四》。礼仪:礼节。

【解析】中国自古以来就注重礼仪,从远古开始历朝历代都设有专管礼仪的官吏。

88、 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

【注释】《汉书·高帝纪下》。

【解析】人寿命的长短,是由自然法则决定的,如果病人膏肓,虽神医扁鹊再生,也不能妙手回春。刘邦在平定淮南王黥布叛乱的时候,被流箭射中。归途中病发,而且愈来愈厉害。吕后遍请名医,然病情沉笃,终未济事。刘邦认为自己的寿数已尽,就是神医扁鹊也无能为力,就说了上面的话。刘邦戎马一生,以布衣君临天下,可谓平步青云,风光至极。然而他在中矢病重期间,仍能如此豁达大度,自信有加,显示了一代英主的非凡城府与见地。

89、 儒之为教大矣,其利物博矣!笃父子、正君臣、尚忠节、重仁义、贵廉让、贱贪鄙,开政化之本源,凿生民之耳目,百王损益,一以贯之。

【注释】《隋书·列传第四十》。

【解析】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儒教在封建社会的重要作用,也指出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它教会人民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使人们安分守己,使尊卑、长幼有序。儒家思想虽对稳定社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其更多的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而服务,而且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90、 衣以盖形,为覆其亵。

【注释】《周书·列传第三十八》。亵:轻慢而不庄重。

【解析】大臣张元六岁的时候,夏天很热,他的祖父让他在井边洗澡,他坚决不肯听从。祖父以为他贪玩,用拐杖打他的头说:“你为什么不肯洗澡?”张元回答说:“衣服用来遮盖人的形体,为了掩饰它的不庄重。我不能轻慢地把自己的身体暴露在白日之下。”祖父惊异张元小小年纪竞能说出这样的话,就没有强迫他。张元此言说明他从小就为人庄重典雅。

91、 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

【注释】《后汉书·皇后纪下·论日》。

【解析】德高望重者享受大的名誉,德薄望轻者享受小的名誉。汉代皇后原无谥号,自东汉明帝开始建立光烈之号,如光烈郭皇后、光烈阴皇后等。后来便在帝号后配以“德”字为号,如明德马皇后、章德窦皇后等,都以德为号,使优劣良莠不分,无辨贤愚。至和帝以后才一改旧制,实行“大行受大名,小行受小名”的制度,以说明加封谥号的真正意义在于褒善贬恶,名实相符。

92、 弃纤介之嫌,含山岳之过。

【注释】《晋书·载记第十二·苻生》。捐弃哪怕纤毫草芥那么小的嫌隙,涵容哪怕山岳那么大的过失。

【解析】人的品性习惯多有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人又容易自以为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别人,自然容易生出嫌隙。消弭嫌隙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人非先知先觉,难免犯错误,只要肯改悔,我们都应宽容地对待他。“存在主义”说一切都是在为未来做准备,涵容别人,给人机会,也是着眼于未来。

二十五史名句赏析

93、 铅刀有干将之志,萤烛希日月之光。

【注释】《晋书·列传第五十六·张轨》。又软又钝的铅刀也希望像宝剑干将一样发挥作用,微弱的萤火烛光也想像日月那样辉映一切。

【解析】北方十六国势力彼消此长,各国轮换称王,局势不定,人人都有反心。君主的部下、子侄奉旨执行命令很忠诚,但反心都由来已久。篡位夺权的事屡屡发生,使忠义之士也怀有背叛之心。上面这句话即是说局势使人们的野心滋长,个个不白量力,以卵击石。

94、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注释】《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解析】如果刑罚不公正,那么人民就会手足无措。这本是《论语·子路》中的一句话,这里被刘秀引用。刘秀建立东汉政权后,大赦天下,并下诏减轻刑罚,以改变当时刑罚苛刻、冤狱百出的现状。刘邦的这一举措,体现了儒家“仁政”“爱民”的思想。

95、 役己以利天下,尧、舜之心也;利己以及万物,中主之志也;尽民命以自养,桀、纣之行也。

【注释】《宋书·孝武帝》。

【解析】役使自己,而使天下人受利,是尧、舜的心愿;有利自己的同时也能利及万物的,是一般君主的志向;剥削人民来全力为自己的,是桀、纣的行为。

该句以精辟的言语概括了三种帝王的行为。受人民爱戴的君王,他们能时刻为人民着想,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而那些损害人民利益的,或拔一毛可利天下而不为的,也将永远为人民记住,记住他们的丑言恶行。

96、 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注释】《汉书·宣帝纪》。

【解析】官吏们不能廉洁自律,国家就不可能长治久安。此语出自汉宣帝神爵三年(前59年)八月的诏书中。宣帝刘洵认为官吏的廉洁公正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的形象与口碑,从而影响到民心的向背,最终与政权的巩固、国家的治理挂钩。故官吏须以清正廉洁自律,不得鱼肉侵食百姓,以求国泰民安。

97、 为善者,天报之以福;为非者,天报之以殃。

【注释】《史记·吴王濞列传》。

【解析】“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之说充满了天命论的观点。

当吴王的军队被击败逃散时,汉孝文帝颁布制诏给将军们,说:“行善之人,上天以福报答他,作恶之人,上天用灾祸报偿他。”

98、 国以贤兴,以谄衰;君以忠安,以佞危。

【注释】《后汉书·王符传》。

【解析】国家因贤才兴盛,因谄臣衰败,君主因忠臣而安,因佞臣而危。此语出自王符的《实质篇》一文。精辟地指出了国家的兴衰、君主的安危与用人的重要关系,对历代统治者都有借鉴意义。

99、 忠烈断金,精贯白日,荷戈俟奋,志在毕命。

【注释】《南史·宋本纪》。俟(si):等待。毕:结束。

【解析】从孔子那个时代起,古人对忠义之士便由衷地敬仰。刘裕给自己麾下的诸位将士以很高的评价。他认为这些将士的忠烈能镕断金石,精诚可横贯皓天H日,他们拿着兵器等待发奋图强的机会,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这忠烈精诚的赤子之心,对现代人有强大的震撼力,是维护祖国安宁与和平的原动力。

【受任于既颓之运,接势于已替之机。

【注释】《南史·宋本纪》。颓:衰败。

【解析】刘裕此言与诸葛亮《出师表》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如出一辙。他们二人都在国将危亡之时挺身而出,怀着挽狂澜于既倒的心情,写下了庄严的宣战书。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满怀感慨激愤,一片忠心赤诚,使他最终赢得了胜利。

100、 君子任职则思利人,达上则思进贤,故居上而下不怨,在前而后不恨也。

【注释】《后汉书·王符传》。

【解析】君子任职就应该为别人谋福利,事主就须举荐贤能,这样,他身居高位而不被下级报怨,官至极尊而不为百姓唾骂。此语出自王符的《贵忠篇》。

它指出了做官的基本品质应当在于“思利人”“思进贤”,搞好上下级关系。

德不称,其祸必酷;能不称,其殃必大。

【注释】《后汉书·王符传》。

【解析】为官者如果德不称职,能不符实,就会招来巨大的灾祸。此语出自东汉经学大师王符的《贵忠篇》。王符尽管不入世俗,远离官场,但十分关心政治,写下了大量治国安邦的文章。《贵忠篇》就是其中的一篇。此两处体现了王符对于官员基本素质的要求,德与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alingn.com
文章来源:阿里云社区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分享者社区  ✅健康者社区  云书社区  ✅今日健康  ✅分享笔记  ✅伏羲社区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