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社区|二十五史名句欣赏【20】…… – 阿里社区

阿里社区|二十五史名句欣赏【20】……

二十五史名句欣赏【20】

1、 无德不报,无言不酬。

【注释】《后汉书·孝明帝纪》。

【解析】有恩德就要报答,提出金玉良言就应该给予酬报。此语出自《诗经·大雅》,劝导人们要知恩必报,有德须赏。孝明帝常常问事于三老:李躬、桓荣、五更。桓荣曾经给孝明帝讲过《尚书》,为了答谢师恩,孝明帝于永平二年重赏了桓荣与李躬。并在诏书中引用了《诗经·大雅》上的这句话,表明自己赏德报恩的作风。

2、 丈夫生世,如轻尘栖弱草,白驹之过隙。

【注释】《梁书·夏侯宣传》。

【解析】这是鱼弘慨叹人生的短暂,时光之易逝。然而人并非是为了吃喝玩乐才来到这个世上的,应该还有追求和理想,应该在世上做一点事,为社会尽一点力,才能无愧于一生。正因为时光短暂,人们更应珍惜光阴,抓住一分一秒去干自己值得干的事情,而不应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虚度年华。

3、 法网之用,期世而行;宽惠之道,因时而布。

【注释】《宋书-明帝》。

【解析】无论是严格执法,还是宽惠待人都应根据具体的情况而定。这就是说,任何法令制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有所变通。

以仁治国,宽厚待民,在和平时期尤其重要,只有这样,才能给人民创造一个和谐、宽松的社会环境,才能有助于社会的进步、生产的发展。而严格执法在动乱时期就有着其他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不严就无法惩戒不法者,警戒世人;不严就无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也就无法促进社会的进步。

4、 天下想望至治,惟有以崇德布化,惠恤黎庶,则兆民幸甚。

【注释】《三国志·桓二陈徐卫卢传经二十二》。

【解析】曹操当政之初,陈群上疏:天下想要达到治世,只有推崇德政和节俭之道,体恤黎民百姓,则人民无比幸运。赤壁之战后魏、蜀、吴三分天下,战事减少,这时最重要的是安抚百姓,与民休息,发展生产。例如楚汉战争后,刘邦实行黄老政策,既收揽了民心,巩固了统治,又恢复和发展了生产,为西汉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基础。

5、 天之所助者顺,人之所助者信。

【注释】《三国志·崔毛徐何邢鲍司马传第十二》。

【解析】有传言说袁术的军队混乱不堪,太祖询问何夔(kui),何夔说:得到上天的帮助就会顺利,得到人民的帮助让人信服。这与孟子的天时、地利、人和一脉相承。一个人若想取得成功,不仅要占天时,更重要的是占人和,而袁术无天时无人和,“不可得志于天下”。

6、 处乱离之际,属交争之秋,而能远害全身,享兹介福,其愚不可及已!

【注释】《晋书·列传第八·文六王》。介:独,独特。生逢战乱频仍、百姓流离的时代,而能够远离祸害,保全自身,能够享受这种独特福佑的人,他的大智若愚是我们所不如的。

【解析】平原王是宣帝之子,在八王之乱中幸免于难,确实智慧。他性情清虚静退,不轻易接受爵禄,不轻易接见朝士,与人交往态度恭逊,绝无失误。齐王死后,他闭门不出,不见东海王越,人们说他为韬光养晦。诸王都不以他为患,于是他得以寿终,是诸王中结局最好的。

7、 令之有渐,轨之有度,宠之有节。

【注释】《晋书·列传第六十二·文苑》。实施法令要有个渐进的过程,制定法则要有一定的标准,宠信别人也不要过分。

【解析】伏滔认为古代君王治理国家遵从了这几点没有突兀之举,没有过分之举,合乎中庸之道,一切自然发展,国家得以稳固。虽然时代有盛有衰,但不会使国家灭亡,只不过是循环往复。教化像风行于天下,社会向前发展就像沿着一定轨道,无声地运转。

8、 青采出于蓝,而质青于蓝。

【注释】《史记·三王世家》。此言引自《荀子·劝学》。青采:青的色彩,采通彩。蓝:植物名,其叶可制青色染料。质:本质,实体。此指提炼出的颜色。

【解析】此条今亦作“青出于蓝而青(胜)于蓝”。多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这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褚少孙(《史记》补叙者)引此语,是要告诉大家,天子若好德,谋于信义,后世胜前。

9、 一面交款,便若平生。

【注释】《晋书·载记第十六·姚襄》。仅有一面之交,便如同很早就相识。

【解析】姚襄雄武多才,善于安抚军士、招纳贤才,士众敬爱他。晋朝拜他为并州刺史,他曾单骑渡淮,在寿春见谢尚。尚命撤去仪仗侍卫,穿日常衣服接待他,这句话说的就是二人相见情形。姚襄博学好辩论,江东人皆以为英才,他是如此受人崇敬,以至于殷浩几次派来的刺客对他都以诚相见,说明实情。

二十五史名句赏析【一】

10、 奋不顾身以立功名者,本望上申忠义,下荣亲戚。

【注释】《周书·列传第三十五》。

【解析】大统初年,军司慕容绍宗与东魏洛州刺史韩贤联合起来讨伐韩雄,战了几十个回合,韩雄之兵几乎败光了,哥哥和妻子、孩子也都被韩贤擒获,要被杀戮。韩贤派人告诉韩雄:“如果韩雄来,他们就都可免罪。”韩雄对他的近臣说:“我奋不顾身的建立功名,就是想向上申明忠义,在下使亲戚荣宠。现在我若不去,别人会说我什么。获免之后,再作打算,也不晚。”于是跟着韩贤回到洛,并偷偷同韩贤的部下谋划袭击他。

11、 率礼由乎正理,易以成佐世之功,反经系乎非常,难以定匡时之业。

【注释】《周书·列传第三》。

【解析】以礼治国是正常的道理,很容易因此建立不朽的功业;离经叛道不同寻常,很难以此匡辅时政。《周书》著者均为唐代人,他们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因而史书中也以儒家传统为标准判断为政者的得失。

12、 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

【注释】《汉书·路温舒传》。

【解析】乌鸦和老鹰的卵不被毁掉,凤凰才会飞来筑巢;诽谤私议的小罪不被追究,才会有直言进谏。路温舒认为宽松开明的政治环境和不究小过的氛围是纳谏用人之根本。惟其如此,才能广开言路,听取到有益于治国的建议、意见。他以为秦王朝动辄以诽谤治罪于百姓,甚至族株连坐,故正直的臣下都提心吊胆,哑口无言,上壅下闭,终至灭亡。如果统治者不能以史为鉴,将可能步亡秦之后尘。

13、 军未战先见败征,可谓知兵矣。

【注释】《汉书·项籍传》。

【解析】还没有交战就能看出失败的征兆,这样的人可谓熟谙战争之道了。

杰出的军事家,不但能够布置、指挥战争,而且能通盘考虑,周密考察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做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齐使者对于宋义准确预言了项梁的失败十分赞赏,所以就在楚怀王面前推举宋义善于知兵。怀王听后,召见了宋义,并拜他为上将军。

14、 坚壁清野,以俟其来;整甲缮兵,以乘其敝。

【注释】《宋书·何录天传》。缮:修整。

【解析】坚固城池,清除四野,来等待敌人的到来;整治铠甲,修缮兵器,抓住机会攻击敌人的缺陷。这是何录天《安边论》中的语句,他认为只有用这种方式治理军队,做好充分准备,才能使边境得以同守,所谓“保民全境,不出此途”。这种策略符合兵家有备而战的思想,以有备之师攻敌之不足,自然会取胜。

15、 遭难流离,以至大辱,志操寡薄,不能自尽。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二》。

【解析】文宣帝想命令冯文洛杀上党刚肃王高涣,就把妃子李氏送给他做妻子。乾明元年,高涣的余骨被收,谥号为刚肃。有人劝李氏回到文宣帝身边。

文洛因为从前的恩义,修饰一番后去见李氏。李氏把文洛领到阶下,数落他说:“遭逢祸难,流离失所,已经是大耻辱,而志向节操不高尚,所以没有自尽,幸好得到恩诏,才能返回宫闱之内。”

16、 函车之兽,离山必毙;绝波之鳞,宕流则枯。

【注释】《宋书·袁淑传》。函车之兽:指大兽。

【解析】能够函车的大兽,如果离开大山就会毙命;能够横绝波涛的大鳞,如果离开河流就会枯死。这是袁淑议论防御之术时上表中的话,以此来说明虽然当时索虏南侵,声势浩大,然而他们很难适应所侵之地的习性,也必然会在他逐步深入的战斗中走向溃亡,将成为离山毙命的大兽,宕流而枯的巨鳞。因此袁淑建议太祖应鼓舞士气,放弃包袱,以己之长,攻敌所短,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17、 迈达冲虚,玄鉴劭邈;夷淡以约其心,体仁以流其惠。

【注释】《晋书·列传第三十五·王导》。劭(sha。):美好。邈(mia。):远。性情高迈达到虚空境界,思想深奥反映出美好玄远的一面;平淡简约是为了约束内心,仁爱为本终会流芳百世。

【解析】王导辅佐晋室三朝,功高盖主。他广施教化、弘扬仁爱,支撑着晋室王朝,有如齐国有了管仲。王导去世后,成帝在朝常举哀三日,下册表彰他的功绩,这句话高度赞颂了他。王导没有过多干预政治,而名满天下,他的苦心经营换得晋朝河清海晏,在士人心中,在百姓心中,他是真正的精神领袖。

18、 义重于生,空传前诰,投躯徇主,罕遇其人。

【注释】《南史·列传第十六》。诰(ga。):用于告诫、劝勉的一种文体。

徇:同“殉”,为某种目的而死。

【解析】南朝一代,把义看得重于生,并投身殉主的人太少了。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袁氏家族实践了这一理想,袁粲仁勇,袁昂独不改臣节。因而袁门以忠义著称,犹岁寒之松柏,疾风中之劲草。古人的这种节烈观念,有其局限性,不能全盘吸收。

19、 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注释】《汉书·邹阳传》。

【解析】从相识到白头,因互相不沟通情感,不交流思想,所以到最后也还是形同陌路。相反,有时偶然的相逢、短暂的相识却能使彼此成为一见如故的老朋友。所以,人与人的交往,重要的不是彼此相识,而是相知。相识不相知,虽白头而如新,相识且相知,可成莫逆。

20、 褒赏必于有功,刑罚审于有罪。

【注释】《魏书·高宗纪》。审:明白,清楚,引申为确实。

【解析】赏功罚过,自古已然。但执法者首先应明确统一的赏罚原则:有功者赏,有罪者罚;赏有主次,罚有轻重。切不可学商之纣王,否则只会法而无法,人心叛离。

21、 覆人之过者,敦之道也;救人之失者,厚之行也。

【注释】《后汉书·朱穆传》。

【解析】帮助别人改正错误是笃厚的原则;能补救别人的过失是忠厚之举。

朱穆对笃实之学很有研究,他年过五十还拜学者赵康为师,学习典籍。赵康死后,他厚葬了老师,并作《崇厚论》,倡导敦厚民风。此文所选就是其中的一句。

22、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

【注释】《汉书·韩信传》。

【解析】刘邦与韩信闲聊,韩信说刘邦不过能统领十万人马,而自己带兵却多多益善。刘邦反唇相讥说,既然你带兵比我多,为什么反被我擒住呢?韩信就说,你带兵的能力虽然不大,但你善于统领大将。这虽是韩信灵机一动给刘邦戴高帽时说的话,但也自有道理。人的才能大小不同,专长也不同。各人应取长补短,方能成就大业。

23、 龙子作事,固自不似凡人。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四》。

【解析】齐后主急召斛律光,斛律光听说后主杀了大臣和士开,拍着巴掌,哈哈笑着说:“龙子做事情,本来就不同于凡人。”

24、 奉信顺而诛有罪,孰不荷戈致命!

【注释】《晋书·列传第五十九·忠义》。尊奉诚信顺天之人的命令去诛讨有罪之人,哪个不积极响应,舍生忘死。

【解析】王敦作乱,谯王想驰兵赴朝廷救援,希望虞悝兄弟暂忘母忧,助他一臂之力。虞悝表示谯王不以他二人为无能,降尊来访,定当效力;况且兄弟都受皇朝恩德,怎能不拼力相救。晋室正当中兴,人人争先为国尽忠,王敦构乱不得人心,谯王以王室宗亲振臂一呼,天下定云集响应。这句话就像一句口号,很是鼓舞人心。

25、 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蹄邈,如此则骨肉之恩生,觊觎之望绝。

【注释】《三国志·张顾诸葛步传第七》。瑜(yu):从墙上爬过去。邈(mia。):远。觊觎(jiyu):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解析】顾谭上疏孙休说:无论是国还是家,都必须明确长幼尊卑,制定伦理纲常,这样人们才能本分。确实如此,一个社会(尤其是封建社会)、一个家庭必须具备一定的礼法,用一些特定的规则约束人们的行为,使社会有序。然而,这也是为封建等级制的一种辩护,使人们安分守己,循规蹈矩,不得逾越等级界限。因此,对此句要辩证地看待和理解。

26、 既不能诛翦逆贼,正当同死朝廷耳。

【注释】《南史·列传第四十一》。翦(jian):消灭,灭掉。

【解析】萧藻派兵灭侯景之乱,侯景派萧邕占据京口。萧藻遂生气而得病,有人劝他逃至江北,他不肯,说:“我不能消灭逆贼,就应同朝廷共亡。”结果绝食而死。这表现了萧藻宁死不屈的气节。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岸边,那种豪气为萧藻所继承和发扬。

27、 善恶不能偕,而未曾离善恶;生死不能至,亦终然在生死。故得永离而任放焉。

【注释】《陈书·傅滓》。

【解析】这是《无诤论》中的言辞。意思是善与恶虽然不能同时到达,但事情从未离开过善、恶;生死不能同时出现,但任何人都离不开生死。因此他认为人们不应该太苛求自己,而应该顺其自然,无意而为,是道家思想的一种体现。

28、 世称老人多智,善为军谋。

【注释】《周书·列传第二十三》。

【解析】韦孝宽镇守玉壁,周武帝东伐,凯旋后,临驾此地。武帝从容地对孝宽说:“世人都说老人多智谋,擅长做军事参谋。而我只能和少年人一起去平定贼寇。您认为怎么样?”孝宽回答说:“我年纪大了,只有诚心。然而当年少壮时,我也曾给前朝出力,助先帝平定关右。”武帝于是召孝宽随驾回京。

29、 知者顺时而谋,愚者逆理而动。

【注释】《后汉书·朱浮传》。

【解析】智者相时而作,能够顺应时代潮流;愚人却违反历史潮流而动。东汉初年,幽州牧朱浮发放仓库储粮,起用王莽时的旧官故吏,以收买人心,图谋帝业。渔阳太守彭宠认为天下来定,不宜多置官吏,因而拒不服从朱浮的命令,并且计划兴兵讨伐朱浮。朱浮盛怒之下修书指责彭宠不识时务,逆理而动。

最后,彭宠伐朱,朱浮战败。朱浮的行为固然不代表时代潮流,但是他能指出时代潮流的不可拂逆性无疑是诛心之论。

30、 夫执狐疑之心者,来谗贼之口;持不断之意者,开群枉之门。谗邪进则众贤退,群枉盛则正士消。

【注释】《汉书·楚元王传》。

【解析】疑虑重重的人,就会招来奸佞小人对忠臣的攻击陷害。优柔寡断、举而未决就会被坏人乘虚而入。奸邪之人得宠,正人君子就会引退;城狐社鼠之辈兴风作浪,廉直之臣就会受到打击与排挤。这就是小人道长,君子道消,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的道理。小人与君子历来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人格形象,二者不能同朝共事。因此,作为当政的君主或权臣,在任用官员时一定要选贤授能,回避、摒弃奸险小人,这样才能治理好国家。

31、 安可危也,危可安也。

【注释】《史记·李斯列传》。安全可以转化为危险,危险可以转化为安全。

【解析】与“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同理,都指出了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规律。赵高此言暗示李斯,若扶苏继位,李斯相位必不保,况且秦历代被罢黜的丞相或功臣,结局多被诛杀;若助二世胡亥篡位,乍看危险,实则安全。拥立胡亥后,李斯可以大权独揽,依然荣华富贵不尽。

32、 道民之路,在于务本。

【注释】《汉书·文帝纪》。道:同“导”。

【解析】指导百姓的正确之路,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汉文帝三令五申,大抓农业生产,但成效甚微。汉文帝十二年,他再次下诏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他认为十年来之所以没有成效,和各级官吏有重大关系,官吏没有勤勉奉职,官府没有认真贯彻政府的农业政策。另外,农业生产的人力还不够多,鼓励耕作的措施也不够完善,所以不见起色。基于以上认识,文帝又在当年减免了一半租税。从中可见汉文帝励精图治的决心。

33、 耀德不观兵。

【注释】《史记,周本纪》。耀:同耀,明。明德,崇尚道化。观:示。观兵:检阅军队(意在炫耀武力)。耀德不观兵:即显示德行而不炫耀武力。

【解析】这是周初祭公谋父谏周穆王伐犬戎时说的一句话,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崇高道义,即以道德服人而不以武力服人。兵力要平时聚敛而在适当时候动用,这样才能显示出威力,炫耀就会滥用,滥用便会失去威慑作用。这些都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34、 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注释】《史记·苏秦列传》。患:祸患。至:来到。忧之:为祸患担心、忧愁。无及:没有办法可以补救。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凡事都应提前做好打算,如果等到患祸来了才醒悟,那就一切都晚了。防微杜渐确是我们防止所犯错误造成更大危害的好办法,只有把一切错误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避免后果不堪设想的失败。战国时的楚、秦两国势均力敌,楚国的强大就意味着秦国的衰弱,苏秦去游说楚成王,告诫楚成王凡事要提早打算,把祸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如果等到秦国打上门来再去忧愁,恐怕就来不及了。苏秦劝说楚国加入六国“合纵”之盟约,以此来钳制秦国的扩张。苏秦的游说找了一个很好的角度,他确实看到了问题的实质。

这句话与我们后来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相近之处。

35、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注释】《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于作战的将领要会利用形势,加以引导,使它朝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

【解析】战场上,风云变幻,高明的将领善于以实力作基础,运用自己的智慧、谋略,把乱转化为治,怯转化为勇,弱转化为强,出奇制胜,攻其不备,形成强大的战斗力和冲击力,压倒和消灭敌人。孙膑教导田忌就是根据这个原则,用减灶的办法,给敌人以假象,智擒庞涓,取得了马陵之战的重大胜利。

36、 时乎时乎,间不及谋。

【注释】《史记·李斯列传》。间(jian):间隙,空隙。

【解析】“时间啊,时间,短暂得来不及谋算!”这是赵高与秦二世胡亥密谋篡权,计划已定,赵高发出的慨叹,表现出了赵高在实施阴谋之前的那种紧张、急迫的心情。

37、 言者不狂,而择者不明,国之大患,故在于此。使夫不明择于不狂,是以万听而万不当也。

【注释】《汉书·晁错传》。

【解析】发表意见的人并不狂妄无知,而听取建议的人却不明事理。这就是国家灾难的根源。如果让不明事理的人去听取并非狂妄无知者的意见,那就会万听而万不当。狂夫遇明主,明主可以听其言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贤士谏昏君,昏君虽听而不纳,即使是万听也纯属徒劳。晁错以此向文帝刘恒说明进谏的人往往没有纳谏的人更为重要,进谏者可以是贤士,也可以是狂夫,但纳谏者必须是明辨是非、心胸宽广的人。这样才会使近者献其明,远者通厥聪,比善戮力,报效国家。

38、 一夫辍耕,饥者必及。

【注释】《宋书·礼一》。

【解析】这是南朝宋文帝令复耕籍之礼诏中的话。宋元嘉二十年,文帝将亲耕,因耕籍之礼久废,于是下诏说:“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一夫辍耕,饥者必及。……”由此也可看出,文帝对农耕的重视,把它提到有关国计民生的高度。

39、 礼之长于刑久矣。

【注释】《三国志·陆逊传第十三》。

【解析】谢景崇尚刑罚为主、仁政为辅的观点,陆逊驳斥他说:“礼法的效果要比刑罚长久。”西方有句谚语:胡萝卜与大棒并用。意即统治国家要刚柔相济,既要有严刑厉法,也要使用怀柔政策,而从长远来讲,仁政比苛政更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二十五史名句赏析【二】

40、 夫吏者,民之师也,车驾衣服宜称。

【注释】《汉书·景帝纪》。

【解析】大小官吏应该为万民师表,作百姓榜样。因此,他们的衣食住行都应该有一定标准,与自己的职位相称。西汉初年,官吏大多来自民间,以战功封官。文景之后,封建国家制度得到完善。因此景帝就制定了明确的等级划分制度,完善官僚体制。这是正常统治秩序的要求与反映,也是社会进步与人类文明的一种体现,它强调了官吏的形象与责任,但同时也助长了等级划分的风气。

41、 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注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此句出自司马相如《难蜀父老》一文。

【解析】汉武帝时期,不但北征匈奴,对西南的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经营,武帝决定开挖修筑通往西蜀的道路,劳师动众两年,却不见成效,引起许多人不满。司马相如作《难蜀父老》,一方面宣扬汉廷通西南夷的意义,一方面又为蜀地人民的沉重负担代言。这几句话为汉武帝开发西南夷的行动做有力的辩护:大凡世上一定要有不同寻常的人,才能有不同寻常的事;有不同寻常的事,才能建立不同寻常的功业。因为不同一般,因为常常是第一人,第一事,所以会遭到非议,引起疑惧;也因为不同一般,才会有超出平常的成效。所以“非常”之举,并不一定是坏事。

42、 是日何时丧?予与汝皆亡!

【注释】《史记·殷本纪》。是:这个。日:太阳,这里借指夏桀。丧:灭亡。

予与汝皆亡:我愿与你同归于尽。语出《尚书大传》。

【解析】桀是夏朝最后一个暴君,他荒淫暴虐,对人民残酷地剥削压榨,人民对他十分怨恨,和他势不两立。夏桀无视民意,把自己比做不落的太阳。人民愤恨地诅咒他:“你这个太阳什么时候完蛋,我宁愿和你同归于尽!”一个统治者,落到人民不惜和他同归于尽的地步,他的末日也就到了。桀最终为商汤所败,出奔到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一说在今河南封丘县东)而死,夏朝随即灭亡。

43、 必欲纠合同盟,复雠雪耻,须择贤者,总统诸军。举非其人,则大事难集,虽欲立忠建义,其可得乎。

【注释】《周书·帝纪第一》。雠(ch。u):仇敌。雪:洗刷。集:成功。

【解析】北魏永熙三年,贺拔岳惨遭侯莫陈悦陷害,三军失去了统帅,诸将都认为寇洛年纪最长,推举他统领兵事。寇洛平常就没有雄才大略,因而坚辞不就,恳请大家推选贤能的人。大都督赵贵看到这种情况,对大家说:“……我们一定想要联合起来,报复仇人,洗却耻辱,就必须选一个贤能的人统领诸军。如果举荐的人不当,那么复仇大事不能成功,即使是想建立忠信仁义,又怎么可能呢?”

44、 见微而知清浊。

【注释】《史记·吴太伯世家》。见微而知清浊:看到一些迹象就能知道事物的清白与污浊。

【解析】《吴太伯世家》这句话,是赞扬季札能见微知著,从微小的征兆中预见将来局势的变化。他出使鲁、卫、齐、晋等国,对各国政治变化的预见都十分准确。

45、 壬人在位,而吉士雍蔽。

【注释】《汉书·元帝纪》。

【解析】小人之福,君子之祸。奸险小人当道,贤能君子就会引退,使君主闭视塞听,听不到忠直之言。汉元帝永光元年三月下诏,赞美了古代君王“任贤使能”的美德,同时感慨自己“无以知贤”的不足。元帝有此认识,表明了他对于任用贤才的渴望以及通过任贤治国达到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46、 夫治化之本,在于正人伦。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

【注释】《宋书·礼一》。庠序:学校。

【解析】治理教化的根本,在于匡正人伦。而人伦能得以匡正,则在于设庠序,实施教育。这里强调了设立庠序的重要作用。只有设立庠序,进行教育,才能使“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而君臣之义固矣”。也只有设立庠序,进行教育,才能使人“行成德立”,才能使其“修其身以及其家,正家以及于乡,学于乡以登于朝”。通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则“以之事君则忠,用之莅下则仁”。

47、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注释】《汉书·司马相如传》。

【解析】家有千金之富,不在厅堂外沿上就座,以免发生意外。这是司马相如疏谏武帝保重身体时所引用的古谚,意在劝人自爱免祸,以图大业。

48、 哀贫恤老,王者所先,鳏寡六疾,尤宜矜愍。

【注释】《魏书·高祖纪》。哀:怜悯、同情。恤:体恤,救济。鳏:老而无妻之人。寡:老而无夫之人。矜愍(jTnmTn):怜惜、怜悯。

【解析】怜贫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好的君主往往能够认识到体恤百姓的重要性。延兴二十一年七月,魏高祖拓跋宏下诏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尊老扶贫、帮助无钱治病的百姓的命令,取到了一定的效果。

治尚简静,任贵应事。

【注释】《魏书·世宗纪》。

【解析】政事繁复,弊漏甚多。所以办事机构不必过多,能够简捷快速地执行上级下达的命令而不出现徇私舞弊的现象是最理想的。对于官吏的任命和考核不在于爵位的高下,而在于他是否能够有效快捷地完成上级的任务。

49、 古者登高能赋,可为大夫,求贤审官,理须详慎。

【注释】《隋书·列传第二十一》。

【解析】一染工以其家富而贿官,与缙伸并列。卢恺看到这种情况,感慨道:古之登高即能作诗为文,可谓有才华的人,因此,在求贤择官时,一定要慎重,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官吏是一个国家方针、政策具体的执行者,人称其职,社会才有希望,若庸才做官,无才无德,社会机构只能是腐败而无效的。因此,选官要仔细慎重,有一定的考核标准,切勿让一些平庸鼠辈滥竽充数。

50、 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受爵者,毕命之臣也。

【注释】《三国志·任城陈萧王传第十九》。

【解析】曹植上疏文帝:以品行授予官职,是成功的君主,衡量自己的才干而接受爵位的人是能完成使命的臣子。君和臣都要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量才而用,量力而行。曹植的这番上疏怀着深深的忧愤,表达出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希望曹丕心胸旷达,不计前嫌,给予他一个施展才华和能力的机会。

51、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注释】《史记·汲郑列传》。

【解析】俗话说患难见真情,世风日薄,世态炎凉,常常引起一些仁人志士的叹息。汉武帝时代的第一直臣汲黯,有权势的时候宾客是平时的十倍。到了没权势时,情况立刻就变了。翟公开始做廷尉(掌刑狱之官)时,宾客盈门,等到被罢官,家门外冷落到可以张网捕雀。等到翟公又做了廷尉,许多宾客又跃跃欲试想去拜见,翟公对此颇为愤恨,于是在门上写下了以上的话,意思是:看看生前怎样,死后怎样,才能知道交情真相。看看贫富怎样,才能知道交情真相。一时尊贵,一时卑贱,结交的真情于是显现。

52、 行至德者不议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非常之人乃能建非常之事。

【注释】《魏书·李冲列传》。

【解析】行大德之人不与俗人商讨事情,建大功的人不与众人相谋。凡胸怀大略的贤德之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主张,并非人云亦云,而能独出心裁,大胆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别人所不能建的大业,成别人所不能成之功。

53、 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能以名节自立。

【注释】《隋书·列传第四十一》。类:大都。

【解析】文人,大都恃才傲物,不拘小节,所以难免有所失误,很少能以名节立身于世。隋朝的文学家王胄、虞绰、孝逸等人,有的矜气负才,有的学优命薄,多离咎悔,鲜克有终,这也是由文人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屈原、李白虽才高八斗,但或耿直或豪放不羁,很难被当时的社会所容纳,只有经过大浪淘沙,跨越时代限制,其品行和文采才为世人传颂。

【注释】《南史·宋本纪》。泰:平安。

【解析】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并不能永远平安不变。老子曾说过:“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老子》)宋武帝刘裕平定天下时,发出檄文,诏告百姓,以此句作为开头,颇有震撼力,说明他统一天下是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没有违背天义,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54、 陆公,书厨也。

【注释】《南齐书·陆澄传》。

【解析】这是南朝齐王俭戏说陆澄的话。陆澄字彦渊,吴郡吴人。澄少好学,博览无所不知,行坐眠食,手不离卷。仕宋,宋亡又出仕于齐,曾任散骑常侍、秘书监、吴郡中正、光禄大夫等职。陆澄为世人称为博学之士,但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也没写成。于是王俭戏称他为书厨,家中多古书,往往是人们很少见到的。

55、 为人君者,必审于择人。

【注释】《魏书·高允列传》。审:慎重。

【解析】作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必须善于精心挑选人才,为我所用。这就要求君主首先要重视人才,并且了解人才。这样才能够量材录用,使他们各尽其事,充分发挥作用,为国家服务。

56、 尚俭者开福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

【注释】《魏书·李彪列传》。

【解析】古人云,成由勤俭败由奢。勤俭治国,勤俭治家,才能开福禄的源头。而奢侈淫逸,则是开始贫穷的征兆。一个人只有勤勤恳恳,厉行节俭,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好起来。反之,铺张浪费终有挥霍一空的一天。

57、 豺狼当路,安问狐狸。

【注释】《后汉书·张皓传》。

【解析】豺狼当道,哪里还用得着去查问狐狸。汉顺帝时,外戚梁冀专权。

梁冀结党营私,残害忠良。汉安元年间,顺帝派出八名使者到各地视察社情民意,对地方官实行监督,如有贪赃枉法者,上报朝廷。八名使者中唯有张纲按兵不动,决心不去巡察,并且说了“豺狼当路,安问狐狸”的话,指出朝廷不去追查梁冀这样的国家大敌,却去追查一些鸡毛蒜皮的事,可谓舍本而逐末。

58、 诗以言志,志以表丹。

【注释】《魏书·宗钦列传》。丹:忠心。

【解析】诗歌是用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思想感情是用来表现忠心的。

这只是对于诗歌作用的片面理解,诗歌的作用除表达忠心之外,还可表达许多其他的思想感情。

59、 骐骥不能与罢驴为驷,而凤凰不与燕雀为群,而贤者亦不与不肖者同列。

【注释】《史记·日者列传》。骐骥:骏马。罢驴:劣驴。“罢”同“疲”。驷: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

【解析】骏马不能与疲驴同驾一辆车,凤凰不能和燕雀同群,而志行高洁的贤人当然也不能和不三不四的不肖者为伍。这是一切洁身自好的人们的处世原则。屈原在《离骚》中就曾说:“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兮,夫孰异道而相安!”(猛禽不与凡鸟同群,这在前代早已如此。方和圆怎么能够相全?不同道的人又怎能安然相处!)

60、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注释】《三国志·诸葛亮传第五》。

【解析】这是诸葛亮率众南征之前,在给后主《出师表》中的话:不应该毫无根据地看轻自己,说话办事不当而阻塞了忠臣进谏的途径。他深知后主的缺点,提出中肯的建议和殷切的希望,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贤德和对蜀国的拳拳赤诚。

61、 《春秋》之义.选人所长,弃其所短,录其小善,除其大过。

【注释】《后汉书·第五钟传》。

【解析】《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取人之长,弃人之短,记录他很小的善举,而去除较大的过错。第五伦之子第五钟,疾恶如仇,公正不阿,在任兖州刺史时,除贪官,平贼寇,屡建奇功。但最终遭贪官陷害,只得出逃在外,以至隐匿多年不敢露面。徐州从事藏昊知道第五钟品行高洁,义薄云天,就替他向皇帝求情,劝皇帝念及第五钟的善举,赦免他的隐匿之过,顺帝最终赦免了第五钟。藏吴的话表明,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评价一个人要全面地看待他的功过,不能因一时小过而否定其全部功绩与长处。

62、 安不忘危,古人所戒。

【注释】《魏书·世宗纪》。

【解析】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安居的时候,要随时想到可能发生的危难。要随时保持警惕有所准备,事先有了准备,才能避免突然的祸患发生。

63、 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注释】《南齐书·文学》。

【解析】这是说南朝齐初丘巨源不愿为武昌太守的事情。丘巨源,兰陵人。

齐建元元年为尚书主客郎、领军司马、越骑校尉。后被任为武昌太守,接旨后却不愿外行,武帝问他原因时他以此句作答。

64、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注释】《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解析】一切事物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是哲学上的一条根本规律。

贾谊在《鹏鸟赋》中根据这一规律揭示了“福”与“祸”之间的关系,指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灾祸傍依着福,幸福隐藏着祸)。但贾谊后来把这一颇具发展思想的理论绝对化了,借鹏鸟之口慨叹世事无常,天道深奥难测,以感怀自伤。

65、 慈父不爱无益之子,明君不畜无益之臣。

【注释】《梁书·贺琛传》。

【解析】仁慈的父亲不喜欢没有好处的孩子,英明的君主不供养没有用的大臣。这是贺琛在给皇帝的奏表中引用的话,意在说明,为人臣者就应恪尽职守,尽心尽力,为君分忧,为民办事。因此,当他看到奸臣蒙蔽圣听的时候,就起来申诉自己的意见,以求启达圣听,来达到清除奸邪的目的。

66、 朝千悲而掩泣,夜万绪而回肠,不自知其为生,不自知其为死也。

【注释】《陈书·徐陵》。

【解析】这是徐陵给仆射杨遵彦的信中的言语,诉说了他受拘留的那种感受。每天唯有以泪洗面,“朝千悲而掩泣”,可谓悲痛之极,晚上也由此而愁绪万千,如鲠在喉,不能畅言。那种生活简直令人难以忍受,每日处在一种生死不能自辨的境地。悲痛欲绝,而又无可奈何之情溢于言表,令人倍感悲惨。

67、 遇之不能无欣,丧之何能无慨。

【注释】《晋书·列传第六十二·文苑》。得到君主的信任不可能不感到欣喜,失去它哪能不让人慨叹。

【解析】古代君子不认为弘扬教化是困难的,只是担心赶不上好时候,不能施展抱负。孟子曾多方游说,终究没有被采纳,空自嗟叹;贾谊欣逢汉初升平之世,可惜未有明君赏识他,年少气盛的他只有暗自垂泪。知遇如此之难,千载一遇,智者贤人的盛会,让人怎能不为之振奋。

68、 酷吏为祸,绵古同患。

【注释】《魏书·世宗纪》。患:忧患,灾祸。

【解析】汉有张汤,唐有周兴,历朝历代都曾出现过一些依仗权势草菅人命的酷吏。不仅有损于国家政策法规的执行,而且给人民带来无法言喻的灾难,所以扫清酷吏,是每一位执政者即位之后首先要解决的事情之一。

69、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注释】《汉书·高帝纪上》。

【解析】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忤逆道德的人必然败亡。刘邦在公元前205年,进入关中,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势力不断壮大。这年3月,董公向刘邦献策,让他依靠宣传与舆论的力量孤立项羽,以成霸业。刘邦听取了董公的意见,立即为义帝发丧,并亲自脱袖痛哭,以示哀悼。他还让全军也哭丧三天。

刘邦同时派人联络各路诸侯,指出义帝对诸侯恩重如山,而项羽却把他流放江南,又派人谋杀他,真是罪不容诛。刘邦从此与诸侯结盟,孤立了项羽,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二十五史名句赏析【三】

70、 人君不亲小事,百官有司各任其职。

【注释】《三国志·张顾诸葛步传第七》。

【解析】诸葛瑾、陆逊、朱然、程普等十一人上疏说:国君不必凡事亲临,文武百官应该各司其职。意即治理国家时,国君不必事必躬亲,应处理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其他社会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一个职权明确的社会才能有效、高速地运转。

71、 世有忠节,天下须共容之,勿以兵威陵辱。

【注释】《南史·列传第十六》。陵:欺侮。

【解析】梁武帝起兵,各州县都投降了,唯独袁昂不降。武帝认为袁昂是忠节之士,天下人应当宽容他,而不能用武力征服。于是派元履宣旨,不逼袁昂投降。这表明了武帝的爱才之心。袁昂忠义节烈,恰遇武帝求才若渴,因而武帝宽容他的不敬,君臣互感知遇之恩。若以军队的力量镇压节烈之士,凌辱他们的人格,结果只能是珠玉皆碎。

72、 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注释】《史记·淮阴侯列传》。亨:通“烹”。

【解析】这三句谚语,与俗语“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同义,常用来比喻封建社会一些当权者对有功之臣忘恩负义的态度和一些贤能之士的悲惨遭遇。

《史记》当中两次引用到它,一次是越国谋臣范蠡给大夫种的信中,以说明越王勾践是个可以共患难,不可共欢乐的人,劝大夫种急流勇退,赶快离开他;一次是韩信被刘邦用伪游云梦之计逮捕之后所发的慨叹。无论是作为范蠡对勾践为人本性的揭示,还是作为韩信对高祖刘邦杀戮功臣的谴责和不满,以及对自己功成身死命运的慨叹,都极为恰切,也极为深刻。

73、 有南面之尊,无总御之实。

【注释】《晋书·载记第十七·姚兴上》。虽有南面称王的至尊地位,而没有总体统治各方的实际权力。

【解析】京兆韦华等率襄阳流民一万人背叛晋朝,投奔姚兴。姚兴问韦华,晋朝南迁以来一直太平,现在怎么样?韦华说皇帝无实权,宰相辅国把持朝政,政令难以统一,政权落在王公贵族之手。确实,晋室朝政、兵权一直由王谢旧族和外戚控制,使得王敦、桓玄先后谋反,刘裕在征讨桓玄中势力壮大,终于灭了晋朝。

74、 丈夫一生不负身。

【注释】《北齐书·列传第三十一》。

【解析】祖埏性情疏率,且豪纵淫逸。他常常说:“大丈夫一生不要辜负了自己。”于是经常弹琵琶,做新曲,招城市中的少年歌舞娱乐,游遍了城中所有的娟家。还与陈元康、穆子容、任胄、元士亮等人做声色之游。此言体现了祖埏享乐主义的人生观,具有消极意义。

75、 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注释】《史记·范雎蔡泽列传》。此语出自《韩非子·王蠹》,是先秦时的民谚。穿长袖的人善于舞蹈,钱多的人善于经商。

【解析】司马迁引韩非子的两句话,比喻做事成功要有凭借。战国时期,战乱纷纭,造就了大批反应敏锐、思想活跃的谋士。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如范雎、蔡泽一样杰出。原因何在?努力不足。司马迁意在激励人们奋进。

76、 有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注释】《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倾盖如故:盖,车篷。倾盖,途路相遇,停车叙谈,车盖相接。形容二人一见如故。

【解析】“有的人相处到头发花白,可是彼此交情还像新认识时一样;有的人只路途相遇,停车叙谈、车盖相接那样短暂相处,却好似多年的老朋友。”这句话揭示了我们交友过程中极普遍的问题。邹阳引此谚语指出梁孝王对自己不了解,不能与大王推心置腹。

77、 吾宁斗智,不能斗力。

【注释】《史记·项羽本纪》。

【解析】楚汉相争,曾经有这样一段故事:“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项王谓汉王日:‘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汉王笑谢日:‘吾宁斗智,不能斗力。…项羽的愿望是好的,可惜头脑太简单、太天真了,他把两大集团之间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看做两人之间的一场决斗,认为两人一决雌雄就可解决问题。这反映出项羽的粗浅和率直,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认为单凭武力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刘邦正是看出了他的天真,才居高临下地回答:“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刘邦所说的“智”,包括政治、统战、民心等等,这正是刘邦的强项,却是项羽的致命弱点!

78、 大丈夫当建立功名,以取富贵,安能久处贫贱邪!

【注释】《周书·列传第十九》。

【解析】蔡祜少年时便有大志,与同乡人李穆,布衣齐名。他们曾互相说:“大丈夫应当建功立业,以取得名位、富贵,怎么能长久地处于贫贱的境地!”说完两人相视大笑。后来,二人果真都有所成就,实现了年少时的愿望。这句话表现了蔡祜和李穆对功名利禄的向往。

79、 深耕概种,立苗欲疏,非其种者,锄而去之。

【注释】《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概(ji)种:播种稠密。概:稠密。立苗欲疏:留苗要疏散。【解析】孝惠帝崩逝后,吕后揽权听政,废黜刘姓宗室王侯,重用诸吕。刘氏失去权位,有悖于高祖“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约定,引起刘氏宗室的不满。齐王之弟朱虚侯刘章在侍奉吕后宴饮时,请求以军法监酒,并进献耕田之歌,歌中唱道:深深地耕田,密密地播种,栽苗疏散,不是同种,挥锄去之。

并借军法监酒杀诸吕中避酒者。刘章以歌谣唱出了刘氏宗族誓死保卫宗室的决心,令吕氏族人畏惧,刘氏也仰仗刘章声势稍振。

80、 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

【注释】《宋书·列传第十三》。

【解析】治理国家的方法,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的要义在于应有良好的品德,而后饰之以文。所谓国无信不立,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信用,它就不会得到民众的支持,最后国家也由此而灭亡。而一个人,则必须有良好的品德,才能实现其自身的价值。正如文中所说的:“士君子当以体正为基,蹈义为本,然后饰以艺能,文以礼乐,苟或难备,不若文不足而质有余也。”

81、 酒虽会性,亦所以伤生。

【注释】《宋书·范泰传》。

【解析】这是范泰劝说荆州刺史王忱的话。当时“(王忱)嗜酒,醉则累旬,及醒,则俨然端肃”。酒是人们喜庆吉日、宴宾会客时不可或缺的东西,它确实有助于增加人们的兴致,活跃气氛。但饮酒也会伤身,尤其过度饮酒,会使人神志不清,反应迟钝,影响正常生活,同时古人也认为“酒”与“色、财、气”并称为“四大祸害”。可见,“酒”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低估的。

82、 天伦犹子,分形共气,亲爱之道,人理斯同。

【注释】《南史·列传第三》。

【解析】天伦与人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自古以来,帝王的兴起,虽然由天数决定,并经历了各种磨难,但也没有不与亲友有关的。帝王的妻子亲友,与平常百姓的亲戚关系在本质上也是一样的。帝王将相虽处上位,握有统治天下的大权,但他们也是人,也有常人所有的七情六欲,也同样要面对亲情与友情。

二十五史名句赏析

83、 政失于上,人受其咎。

【注释】《后汉书·孝明帝纪》。

【解析】统治者政治上的腐败与失误势必会给人民带来普遍而惨重的灾难。作为当权者,应该谨慎行事,以免因为政不当而造成黎元的苦难。这是永平三年,明帝诏书中的一句话,说明当权者为政不可不慎,应监督各级官吏劝勉农桑,慎重刑罚,就就业业,不可懈怠。

危心恭德,政察奸胜。

【注释】《后汉书·孝明帝纪》。

【解析】明帝临朝称制后,常常害怕自己不能承担汉家王朝宏伟基业的重担,所以养德修行,克己复礼,就就业业。同时明察秋毫,任贤使能,摒弃奸小,以求有功于国家,使先帝之业绩“光于四海”,使刑平政清,奸无所匿,社会秩序井然。“危心恭德,政察奸胜”语出《明帝纪》后的赞语,从中可见明帝奋勉有为、励精图治的精神风貌。

84、 自古受命之君及守文之主,非独异姓之辅也,亦有骨肉之助焉。

【注释】《周书·列传第二》。

【解析】《周书》的著者们遍观宇文氏家族的兴衰败亡,总结到:“自古君主,并不单是得到异姓王的辅佐,也有骨肉兄弟的帮助。”这句话反映古代帝王之家兄弟间除了争夺帝位、反目成仇、手足相残之外,还有互相辅佐、共同治理天下的骨肉亲情。而史家的愿望是使这种骨肉之情化为驱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85、 五运攸革,三微数尽,犹高秋凋候,理之自然。观其摇落,人有为之流涟者也。

【注释】《晋书-帝纪第十·恭帝》。攸:放在动词前面,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所”。命运改变,气数衰微,就像秋天来了,草木凋落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看到草木摇落,有的人会为之叹息、洒泪。

【解析】安帝即位后,会稽王道子及其世子元显先后把持朝政,君主昏庸,臣子乱政。于是桓玄、孙恩起兵反叛,晋朝大势已去,不能控制局面。最终刘裕强大起来,平定叛军后,建立刘宋政权。盛极而衰,朝代更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86、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注释】《史记·货殖列传》。樵:柴。籴:买粮为籴,卖粮为祟,此处作粮解。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不到百里之外去贩运薪柴,不到千里之外去贩运粮食。

【解析】这是商业上有名的两句谚语,也是多少年来人们经商经验的结晶。

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

【注释】《史记·太史公自序》。神:指人的精神、声气。形:指人的形体。

【解析】这是《太史公自序》所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中讲形神关系的两句话。意思是:凡人活着,依靠的是他的精神,而精神是寄托于形体的。精神过度使用便会衰竭,形体过度劳累便会病倒。形、神分离就会死亡。所以精神是人活着的根本,形体是人生命的载体,二者不可分离。这里既讲了形神之间的相互关系,又从根本上指出养生之道。

87、 金之质也至刚,铸之可以成器;水之性也柔弱,壅之可以坏山。

【注释】《周书·列传第三十七》。

【解析】金属的质地很坚硬,铸造它可以成为器皿;水的本性很柔弱,阻塞了可以毁坏大山。《周书》的作者认为儒学应合理利用方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恰如金属和水,恰当地使用会产生益处,滥用就会造成危害。这句话对后世有很深的借鉴作用,告诫我们不能只看到事物的本质,而忽视对它的改造。

88、 国乱而立长君。

【注释】《晋书·载记第十五·苻登》。国家形势混乱时应该立长子为君。

【解析】苻登军中缺粮,每战后令兵士食人肉,大败姚苌。苻丕败亡,两个儿子懿、昶投奔苻登,苻登为丕发丧后,想立懿为主。众将都说二子年幼,不能担当重任,按《春秋》中做法,该立长君,劝苻登自立。此时应该以宗庙社稷为先,不能学曹臧、季札一味推让,苻登自立则使秦有了中兴机会。

89、 历观古今,不义而求非望者,徒丧其保家之道,而伏刀锯之诛。

【注释】《魏书·太祖纪》。义:道义。非望:非分之希望。徒:白白地。保家之道:保卫国家的方法。刀锯:泛指刑法。诛:杀。

【解析】为人君者,当以仁义之道来治理天下。刘邦能够统一天下,在于他能够实行仁政。秦二世而亡,则是因为残暴不仁。周之代商,唐之代隋无不同出一理。因此,不实行仁义之道却想获得非分的希望,只能是幻想。

90、 教笞不可废于家,刑罚不可捐于国,诛伐不可偃于天下,用之有巧拙,行之有逆顺耳。

【注释】《史记·律书》。教笞:教训和鞭挞。捐:废除。偃:止息。

【解析】这段话的意思是:就如同教育子女不能完全废除体罚,治理国家不能废除刑罚一样,用于诛暴救危、平定乱世的正义战争也不能不采取。只是运用起来有巧妙和笨拙的不同,实行起来有合理不合理、正义不正义的区别而已。

这是对那些不识时务、不讲大体、一味反对武力抗暴的“世儒”(即俗儒)的严厉批判。

91、 法令度量,所以禁暴止邪也。狱,人之大命,死者不可复生。

【注释】《汉书·景帝纪》。

【解析】国家建立法令和制定度量标准是用来禁止暴戾,去除邪恶的。而刑狱之事,又事关人的生死存亡,稍不留心,错杀了人,死而不能复生,追悔莫及。汉景帝中元五年九月,景帝刘启下诏,阐明国家法令与度量的根本目的是禁暴正邪,但执行时又要格外谨慎,以免殃及无辜。景帝关于慎刑的主张具有进步意义,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封建皇帝比较人道的法制思想。

92、 治定功成,礼乐乃兴。

【注释】《史记·乐书》。“治定功成,礼乐乃兴”,出自《礼记·乐记》。原文作“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意思是:帝王功业有成就要制作音乐;政治安定就要制定礼仪。

【解析】礼乐是封建社会特别重视的思想文化政策,也是儒家特别重视的教化手段。这里讲的是礼乐在什么情况、什么条件才能兴起即礼乐兴起的前提。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这种规法完全正确。

93、 尧舜之教,化民如子;三王任贤,天下怀服。

【注释】《魏书·李先》。尧舜:尧和舜,传说是上古的贤明君主。化:教化。

【解析】这句话反映了以民为本,举贤任能的思想。君主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爱民如子,处理好与人民的关系。同时必须举贤任能,让身居高位者都是有德有才之人。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才能达到君主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94、 智计之士,审败以立功;守正之臣,临难以全节。

【注释】《宋书·列传第四》。守正:笃守正道。

【解析】有智慧、有才能的人,能够在详审败迹中建立功勋,笃守正道的大臣能够在面临危难中保全名节。这两种人也是古代社会中最受尊崇的人,他们的行为往往给后代人以启发,他们也自然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95、 儒学之道,训教生人,识父子君臣之义,知尊卑长幼之序.升之于朝,任之以职,故能赞理时务,弘益风范。

【注释】《隋书·帝纪第二》。

【解析】儒家学说自产生以来,被历代统治者作为统治人民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工具,因为它可以“教化不懂礼仪的人们,使他们知道君臣父子间的礼义,知道长幼尊卑之序。在朝廷中任用儒官,处理事务,能弘扬儒家思想”。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人伦规范,确实使人们变得懂仁义,守本分,也确实使社会变得纯净而有序。不过也给劳动人民套上了沉重的枷锁,从此中国人就活得分外沉重。统治者也只有使人民成为俯首帖耳的安顺之民,才有利于他们的统治。

96、 与其杀不辜,宁赦有罪。

【注释】《魏书·列传第八十一·恩倖》。

【解析】此论与“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的说法背道而驰。前者是以“仁爱”为怀,而后者则以“严酷”著称。二者虽相去万里,但从本质上讲,都是统治者为巩固自己统治所采取的政策,可谓殊途同归。实际上,法律是无情的,也是公正的,在一个法治国家里,根本不可能也不允许出现这两种情况,因为事实只有一个,守法的公民与违法的犯罪者是不在同一个天平上的。

97、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注释】《汉书·李广传赞》。

【解析】桃与李并不会说话招呼行人,但因其华而能实,吸引了众多的人经过,以至树下踩出了道路。正如唐代颜师古所说:“言桃李以其华实之故,非有所招呼,而人争归趣,来往不绝,其下自然成径。比喻人怀诚信之心,故能潜有所感也。”李广为人踏实诚信,从不张扬自己,甚至很少说话。但他被迫自杀后,天下人为之痛哭流涕。因为他一生以德感人,他的高风亮节博得了人们的爱戴。

98、 人生于天,受命于君,岂有利人荣禄,而不忧其祸难?

【注释】《周书·列传第十四》。

【解析】魏孝武帝与周惠连谈论世间祸难,周惠连言辞激动,陈述天下大势,说贺拔岳忠诚有臣节,以平定祸乱为己任,孝武帝很高兴,大大赞赏他。周惠连回来后,把这件事全部告诉了贺拔岳。贺拔岳说:“人生下来,既受君命,那有享用荣华利禄,而不担忧君主祸难的?”

99、 崇贤旌善,王教所先;念功简劳,义深追远。

【注释】《宋书·列传第二》。

【解析】尊崇贤士,旌扬善行是王教中引以为先的,记住功臣而忽略自己的辛劳,则会义气深远,受人怀念。这里旨在劝谏天子修德养性,惩恶扬善,尊崇贤士。

100、 经纶惟始,九伐未申,长恶不悛,遂逞凶逆。

【注释】《南史·齐本纪》。悛(quan):悔改。

【解析】齐高帝萧道成开始统治国家之时,面临的状况是:战乱频仍,危机四伏,冤无处伸张,恶不知悔改。高帝着手处理政事,扭转了国家凶逆的局面,使“沮浦安流,章台顺轨”。

————
✅生活小常识|✅生活小窍门|✅健康小常识|✅生活小妙招✅情感口述故事

本文标题:
文章链接:alingn.com
文章来源:阿里云社区
友情链接:✅女娲导航  ✅分享者社区  ✅健康者社区  云书社区  ✅今日健康  ✅分享笔记  ✅伏羲社区

You may also like...